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差異文化下的空間移植─軟調建築過程的柔性力量

  • 82
    差異文化下的空間移植─軟調建築過程的柔性力量
    出版日期: 2010-11-09
    刊登日期: 2010-11-09
    編著者: 廖炯昇
    頁碼: 91
    裝訂規格: 0
    內容: 「建築」一直以來是人類創造活動領域的重要構築過程,不同地域性的材料、氣候及文化等條件創造出各種文化相異的建築形態。在現代主義席捲全球的結果,經濟合理的構造方式成為全球建築的主流,什麼是當地具地域性的建築形態是近年來極受重視的一個議題。台灣地域的發展相對於其他先進國家來說較晚,在短短的數百年發展過程中,歷經數個不同文化的建築融合,何者是屬於台灣的建築型式一直都是當代台灣建築探討的重點議題。

    從本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的甄選開始,策展團隊始終認為與其一直去尋找出什麼是可以代表台灣的建築表現,倒不如就好好的去處理好一個設計,畢竟我們都是在這塊土地的底蘊下所成長,在設計的思索與操作上就是代表著台灣的一種文化模式。

    因台灣的歷史背景特殊,在歷經不同的民族統治後,對於文化的定位在哪裡一直都是喧喧擾擾的話題,然而我們的文化底蘊總是建立在人民所特有的和善及刻苦耐勞特性上,因此向全世界介紹這種軟力量的文化特性便成為我們這次展覽的主題。“休息中 TAKE A BREAK”是我們在面對現代生活因效率所帶來的繁忙所提出的一個省思,在處理這樣一個柔性空間的設計過程中,我們益加發現這種軟性的力量不僅僅反映在展覽空間中,更進一步提升到某種人際溝通的模式以致於文化交流的互動狀態。

    我們認為展覽本身就是一種建築的思考,不同於以往的展覽形式,本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在空間操作上做了幾項與以往不同的嘗試;首先是作品的設計本身即是一個建築空間形式,發展出來設計作品的大小範圍幾乎涵蓋了台灣館的整個內部空間,基地條件成為佈展工程最大的限制,在這樣一個有限空間的歷史建物裡施工,所有材料的運送、機具使用和人員的管理調配顯得格外重要;接著是為了呈現空間的特殊質感,以軟性材料作為展場的空間主要元素,非常態類型的建築元素在實際的操作上增加整個施作作業的困難;其次是採用三所不同學校的台灣建築系學生為主要佈展人員。

    展覽的主題空間「休息中」並不僅是一個展品,進一步結合展覽場地的基地樣貌,創作一個幾乎等同於台灣館展區大小的一個空間設計案。台灣館的所在地普里奇歐尼宮(Palazzo delle Prigioni)是一個威尼斯著名的監獄古蹟建築,因場地的特殊性使得施作限制很多。要呈現一個包含天花在內的圍蔽性空間結構樣貌事實上頗為困難,在不能破壞跟借助館內原始空間元素的支撐限制下,著實不同於在台灣的預展過程得以操作一連串實驗性的試誤與嘗試,使得佈展過程不但要求效率而且僅能以獨立的空間結構型態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