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神域與國魂─日治到戰後台灣都市地景塑造與都市圖像中的國家意識

  • 82
    神域與國魂─日治到戰後台灣都市地景塑造與都市圖像中的國家意識
    出版日期: 2010-11-09
    刊登日期: 2010-11-09
    編著者: 留啟群
    頁碼: 22
    裝訂規格: 0
    內容: 摘要
    台灣在進入日治時期之後,經過殖民政府有計劃的都市建設,台灣的都市逐漸蛻變為近代都市的樣貌,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前期的「市區改正計畫」及後期「台灣都市計畫令」此二階段對台灣都市樣貌影響深遠的都市建設政策之中,神社的建設及其在都市中的空間位置皆是都市計畫中極為重視的考量因素。日治時期,神社不論是作為都市空間規劃的地景塑造或都市形象的象徵符號,都在都市的視覺象徵系統之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戰後此一特殊場域的空間特性仍繼續被接收利用,然而換上的是必須承載中原道統的中國意象。披上中國宮殿建築外貌的圓山飯店及各都市忠烈祠,與象徵日本皇室及國家神道精神的神社,在同一空間中相互重疊,雖然使用不同象徵符號,但同樣是以偏執的意識形態進行都市的空間改造,塑造出符合政治正確的都市地景與都市形象。

    關鍵字:國家神道、神社、忠烈祠、地景塑造、都市意象


    一、前言

    神敕,葦原千五百秋之瑞穗國,是吾子孫可王之地也,宜爾王孫就而治焉!行矣,寶祚之隆,當與天壤無窮者矣!

    木下靜涯在1938年其所畫的《台灣神社》一畫上(圖1),題上了這一段文字,這是引自《日本書紀》中日本建國之天孫降臨與神武天皇的傳說。 根據《日本書紀》的記載,天照大神命其孫瓊瓊杵尊帶著八阪瓊曲玉、八咫鏡及草薙劍三種神器至葦原中國 進行統治,而瓊瓊杵尊之後代磐余彥尊則為日本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 這個傳說說明了日本為神國之正統。木下靜涯將這段文字書之於《台灣神社》一畫之上,有何意義?台灣神社落成於1901年,是日治時期台灣唯一的官幣大社,也是日本國家神道在台灣的信仰中心。神社內奉祀的是日本的開拓三神以及平台有功的北白川宮能久親王。開拓三神分別是大國魂命、大己貴命及少彥名命,根據《古事記》、《日本書紀》等日本古代文獻記載的神話傳說,大國魂命統馭地方國神,經營神都,功德及於諸國。而大己貴命及少彥名命在天孫降臨之前建造國家並經營國土,天孫降臨時,大己貴命將葦原中國獻給天照大神。 這三神具有國土開發經營之象徵意義,因此近代日本在開發及佔有新領地之後,其建造之神社皆以祭祀此開拓三神為主。 木下靜涯在畫上引用了「葦原千五百秋之瑞穗國,是吾子孫可王之地也,宜爾王孫就而治焉」,除了追溯日本神道信仰的傳統之外,更值得注意的是其對大己貴命「讓國」傳說之運用,日本統治台灣就如天照大神接收葦原中國,因其是「子孫可王之地也」故理所當然「王孫就而治焉」。在引文之前,木下還特地以「神敕」二字來強調此為神之敕語,具有不容違背之神聖性,他畫作上的這段文字,從傳說及宗教上合理化了日本統治台灣的正當性,並為畫中的台灣神社營造了不可侵犯之神聖空間。

    木下靜涯描繪的台灣神社藏身於茂密的林木與盛開的櫻花之間,雲霧繚繞中神社的鳥居、拜殿、本殿等若隱若現。畫家不但表現出神社的清幽離塵,更營造出一種仙境般的聖潔無瑕。事實上,在日治時期票選台灣八景的活動中,台灣神社被提升至最高級的「別格」位置,並冠予「神域」的封號。從木下靜涯此畫中便可清楚看出其營造「神域」的企圖。此「神域」在台北都市中所形構出的特殊空間場域,不但牽扯了複雜的國族論述,其造型本身亦充滿政治意涵。台灣在進入日治時期之後,經過殖民政府有計劃的都市建設,台灣的都市逐漸蛻變為近代都市的樣貌,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前期的「市區改正計畫」及後期「台灣都市計畫令」此二階段對台灣都市樣貌影響深遠的都市建設政策之中,神社的建設及其在都市中的空間位置皆是都市計畫中極為重視的考量因素。 由此觀之,神社的成立顯然是殖民政府所刻意塑造的都市地景。神社出現在當時的都市空間之中,雖然表面上只是一個宗教建築,然而在國家神道的思想概念下,卻在都市之中形成一種極為特殊的空間氛圍。當我們注意到神社在台灣都市中的出現與消失過程,便會產生許多疑問,神社塑造了何種都市意象?除了神社所營造出的空間此外,神社本身的形象也常出現在當時的圖像之中,其在日治時期的圖像中如何被呈現?本文將經由台灣都市中神社的營造及其變遷過程,瞭解神社在台灣都市中所形成之空間特性,並透過神社在圖像上的使用脈絡進一步探討神社與都市意象之建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