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回到人間─朱銘的後現代雕塑

  • 82
    回到人間─朱銘的後現代雕塑
    出版日期: 2010-11-09
    刊登日期: 2010-11-09
    編著者: 蕭瓊瑞
    頁碼: 4
    裝訂規格: 0
    內容: 摘 要
    歷來對朱銘作品的論述,較多以「太極」系列為主體,主要是「人間」系列的發展,相較之下,更加多元複雜,包括:媒材、手法的多樣,以及題材的多樣;如媒材從木上彩、不銹鋼、海綿、黃銅、陶土,到水墨、碎布……;手法則有鋸、切、綁、雕、塑、畫、拼貼……等;題材從太極陣、眾生相、歡樂家庭、運動,到三軍、裙的故事,以及最新的囚……等等。朱銘的任何一次改變,人們總是充滿對舊有形式的不捨與對新創手法的質疑;最早的鄉土系列過度到太極系列如此,太極系列過度到人間系列,亦復如此。但朱銘總是抱著「千萬人吾亦往矣」的態度,從容前行;作為藝術家的朱銘,顯然是要用藝術作品,來回應爭辯與質疑,也和自我挑戰。或許以往每一次的成功,不能代表以後的必然成功,但似乎只有在這種不斷挑戰的過程中,藝術家才能永保創作的活力與超越。
    本文以時間發展的順序,和媒材的使用,分成幾個脈絡,一探朱銘「人間」創作的歷程和意義。本人曾於2005年以〈劈剝太極──朱銘的現代雕塑〉一文,專論朱銘「太極」系列作品的生成、發展與內涵;本文則以「後現代」的觀點,詮釋朱銘的「人間」系列。
    「太極」系列固然是朱銘名聞國際的代表之作,但略去「人間」系列,顯然便無法全面、甚至真正瞭解朱銘。如果說「太極」系列簡潔的形式,是現代主義的映現;那麼「人間」系列,便是關注現實、回到生活的後現代主義的實踐。

    關鍵字:台灣雕塑、朱銘、「人間」系列、後現代


    2005年本人曾以〈劈剝太極──朱銘的現代雕塑〉 一文,專論朱銘「太極」系列作品的生成、發展與內涵;本文則以「後現代」的觀點,詮釋朱銘另一批較「太極」生成時間稍晚、但幾乎是並行發展、相互影響的作品──「人間」系列。

    「太極」系列固然是朱銘名聞國際的代表之作,但略去「人間」系列,顯然便無法全面、甚至真正瞭解朱銘。如果說「太極」系列簡潔的形式,是現代主義的映現;那麼「人間」系列,便是關注現實、回到生活的後現代主義的實踐。

    1980年,朱銘在香港藝術中心的個展,以由「水牛」、「關公」等鄉土系列中剛剛走出來的「太極」系列,受到極大的肯定,媒體譽為「為香港開了一個新的世界」;時年43歲的朱銘,初嚐「國際聲譽」的成功果實。但永遠不向成功說夠的朱銘,此時已開始整頓行李,準備前往另一個被視為前衛藝術之都的國度,展開另一旅程的挑戰。

    美國是當年朱銘心目中真正代表國際的「前衛藝術」重鎮,但對他而言,卻也是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1980年,在香港的個展才剛結束,他和另一位藝術界的朋友,便在完全不諳英語的情形下,來到了紐約。兩個月後,同行的朋友束裝返台,留下隻身的朱銘。他在克服陌生、寂寞、思鄉、無援的挑戰下,一切從零開始,在紐約市郊布魯克林區租到一間學校宿舍當作工作室,展開了「人間」系列的創作。

    「人間」系列的初步成果,1981年2月的農曆新春首先在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展出,當年10月再於紐約漢查森藝廊(Max Hutchinson Gallery)展出。這批以木材上彩的創作,改變了此前逐漸以大型保麗龍塊作為素材的太極模式,重新回到木材的切、鋸、雕、刻,並且上彩;展現了朱銘不斷丟棄、不斷開創,並始終忠實於內心需求、呼喚的創作本質。

    歷來對朱銘作品的論述,較多以「太極」系列為主體,主要是「人間」系列的發展,相較之下,更加多元複雜,包括:媒材、手法的多樣,以及題材的多樣;如媒材從木上彩、不銹鋼、海綿、黃銅、陶土,到水墨、碎布……;手法則有鋸、切、綁、雕、塑、畫、拼貼……等;題材從太極陣、眾生相、歡樂家庭、運動系列,到三軍、裙的故事,以及最新的囚……等等。朱銘的任何一次改變,人們總是充滿對舊有形式的不捨與對新創手法的質疑;最早的鄉土系列過度到太極系列如此,太極系列過度到人間系列,亦復如此。但朱銘總是抱著「千萬人吾亦往矣」的態度,從容前行;作為藝術家的朱銘,顯然是要用藝術作品,來回應爭辯與質疑,也和自我挑戰。或許以往每一次的成功,不能代表以後的必然成功(事實上朱銘也有一些已被自己放棄的挑戰,如1985年間的「結」系列) ,但似乎只有在這種不斷挑戰的過程中,藝術家才能永保創作的活力與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