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日治時期林玉山的繪畫與「中國」─論寫生觀及漢學教養

  • 81
    日治時期林玉山的繪畫與「中國」─論寫生觀及漢學教養
    出版日期: 2010-10-25
    刊登日期: 2010-10-25
    編著者: 黃雯瑜
    頁碼: 40
    裝訂規格: 0
    內容: 摘要

    畫家林玉山因日治時期經營裱畫店、參與詩社、製作中國歷史人物畫,以及研究宋畫等經歷,被認為是位與中國傳統文化有深厚淵源的畫家,特別是從上述經歷發展而來的寫生觀念和漢學教養,更成為其畫業中兩個最重要的元素。
    本文以日治時期林玉山的作品及經歷為考察對象,提出林玉山的寫生觀念及漢學教養,是透過「日本近代的視線」而形成,並指出他在日治時期廣泛地嘗試各種技法並以各類題材進行創作,其中與「中國」相關的作品群之所以在戰後特別受到矚目,乃源自當時的時代風潮,也在定位畫家林玉山時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關鍵字:寫生、漢學教養、林玉山、臺灣美術展覽會

    前言
    畫家林玉山(本名英貴,1907-2004)出生於嘉義美街,家中經營裱畫店,有三分之一的生涯在日本統治下度過。自1927年第1屆臺灣美術展覽會(以下簡稱臺展)入選以來,與陳進(1907-1998)、郭雪湖(1908- )合稱「臺展三少年」,持續在臺展中入選、得獎,是當時東洋畫壇重要的畫家。
    林玉山因家中經營裱畫店「風雅軒」之故,自幼跟隨風雅軒雇用的畫師學習神佛畫,十五歲時跟隨在臺日人業餘畫家伊坂旭江學習南畫,赴日留學後開始學習日本畫。1926年及1934年兩度赴日,分別進入東京的川端畫學校和京都的堂本印象畫塾。中日戰爭期間,也從事長篇小說《西遊記》、《三國誌物語》的插畫,日治時期以後轉而創作水墨畫,並與來自中國大陸的水墨畫家組織畫會,擔任臺灣省立美術展覽會(簡稱省展)審查員並致力於美術人才的養成。林玉山能以各種題材創作,是位全能的畫家。
    綜觀目前與林玉山畫業相關的研究,可歸納出「寫生觀」及「漢學教養」是貫穿其一生畫業最重要的兩個關鍵詞。
    1927年第一屆臺展開辦,東洋畫部中以臨摹方式創作的參賽者全員落選,此後,臺人畫家被迫放棄以臨摹為手段的創作方式,而需直接面對描繪的對象進行創作,與林玉山同世代的臺人畫家因而被稱為「寫生的世代」。林玉山自身亦對於「寫生」的重要性之提倡尤其不遺餘力,關於此可參照林玉山著〈略述國畫初步〉(1968)、〈脫韁惟賴寫生勤〉(1973)、〈談國畫寫生的重要性〉(1978)等文,文中並常引中國宋代的繪畫理論及逸話來加以說明其寫生觀念。
    另一方面,許多研究者認為林玉山是同時代畫家中特別具有漢學素養的一位。例如國立成功大學藝術史研究所蕭瓊瑞教授論及林玉山繪畫時有如下評論:「林玉山是唯一具有強烈的文化主體性,不被日本的膠彩、炎方趣味、或是寫生觀念帶著跑,又能不斷表現自己一種文化主體思維的藝術家。這文化主體思維是什麼?其實就是一個很強烈的漢學傳統,這當中是別人比不上的。」同時也認為林玉山的作品呈顯出一種非常強烈的「漢人的」傳統氣質與審美趣味。
    林玉山的漢學教養的形成有幾個原因。最初透過家中經營的裱畫店接觸了中國傳統繪畫;第一屆臺展入選後,積極參與嘉義地區的詩社及讀書會,研究漢文、漢詩,再加上1929年及1934年分別創作了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文人《周濂溪》及《林和靖》、1935年至1936年留日期間研究臨摹京都博物館蒐藏的宋代花鳥畫和禪林繪畫等,上述這些經歷,在在都為顯示林玉山是位重視中國傳統的畫家提供了有力的證據。
    林玉山確實是日治時期少數關注「漢學教養」的畫家。但必須注意的是,林玉山的「漢學教養」及「寫生觀」皆是在日治時期所形成。本文特別著眼於林玉山的漢學教養及寫生觀,考察其在日治時期的作品與繪畫經歷,並且證明其漢學教養及寫生觀,皆是透過「近代日本的視線」而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