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殖民時期臺灣美術教育的開展

  • 80
    殖民時期臺灣美術教育的開展
    出版日期: 2010-05-25
    刊登日期: 2010-05-25
    編著者: 楊孟哲
    頁碼: 26
    裝訂規格: 0
    內容: 摘 要


      日本帝國主義自明治維新之後,以強大武力對外擴張,主張富國強兵論積極侵略亞洲諸國,和歐美列強共居一堂。1869年明治政府即以開拓之名首先強行併吞北海道統治愛奴族,1879年琉球王國被日帝滅亡,緊接著統治台灣、朝鮮、中國滿州、南庫頁島以及南太平洋諸國等等。日軍以保護朝鮮為名打敗清國取得台灣統治權(1895-1945)長達50年之久。其統治台灣最大課題,以如何利用文化教育同化台灣民眾為首要目標,而併吞琉球之後成為日本帝國最主要殖民教育經驗來源,並引進琉球同化教育,成功地在台灣施行殖民統治且效果顯著。
      本文以日本帝國主義文化政策之視角,對於台灣首任學務部長伊澤修二主導台灣教育事業,於1897年(明治30年)在日本帝國教育會之專題演講,提出「台灣公學設置具體法案」以「要急事業」「永久事業」倡導台灣圖畫教育政策,是同化教育先驅者之一,至芝山巖學堂事件開始,台灣教育政策、文化實施方向、教育制度、教育學制,乃至台灣的日本語傳習所等,以一貫的日本文化包裝下,台灣各民族及各種小公學校美術教育制度的差別主義條件分析解讀,大致可分為三等制度:第一等公民﹙大和民族﹚,所謂小學校教育;第二等公民﹙土人﹚,指生長在台灣平地的人民所就讀的公學校;第三等公民﹙台灣原生人、蕃人﹚教育所。本文以有限史料事實舉例研究探究,包含一、台灣美術教育之開端,二、師範學校制度,三、公學校的美術教育,四、原住民美術教育之創設,逐一探析美術教育之內容,以為探討台灣近代美術發展之緣起。

    關鍵字:琉球教育、台灣教育、殖民地教育、伊澤修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