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熾熱的探求─陳幸婉

  • 2024台灣傑出藝術家紀錄片_fa_頁面_34
    熾熱的探求─陳幸婉
    類別: 臺灣藝術家紀錄片
    出版日期: 2024-12-04
    刊登日期: 2024-12-20
    編著者: 國立臺灣美術館
    格式: 套書
    內容:

    陳幸婉 (19512004)出生於臺灣臺中市,畢業於國立藝專西畫組。受父親雕塑家陳夏雨的影響,年輕時便以藝術創作為職志

     

    1981年師從李仲生,受其觀念啟發,將自動性技法運用在複合媒材繪畫中;嘗試以雕塑常用的石膏入畫,增加畫面的肌理與量感。此後也大量使用壓克力顏料、木條、報紙裱貼、石膏、畫布裱木板等媒材,1984年獲臺北市立美術館首屆「新展望」獎與「抽象繪畫」第三獎,為其創作生涯轉捩點。

     

    陳幸婉70年代創作初期,以油漆為顏料作畫,為了投入更多時間於創作,她辭去教職,短暫教兒童畫維生。80年代首次至法國遊學,期間大量閱看展覽、電影和古蹟,轉化成為創作養分,此時期作品趨向大畫幅,延續拼貼手法,對物質媒材的掌握更加純熟、厚重。1985年後經常在法國、美國、瑞士等地駐村創作,之後取得法國藝術家十年居留證。她為了方便遷移和運送,使用大量的布料作畫,運用撕、剪、縫、裱貼等手法,以布為線條、顏色,發展出可以捲疊的作品,也是她創作最具爆發力的時期。

     

    在她藝術行旅於埃及途中,被動物皮毛之自然、原始的能量所觸動,之後使用皮革為素材,發展出系列以「大地之歌」與「原形」命名的作品。後期創作核心也逐漸由內在的自我探索轉向對人文的關懷。2000年前後,她實地走訪了德國、波蘭等地的集中營,深受觸動,後期作品由鮮明的淺色系轉為厚重、沉穩的色調,創作態度凝煉飽滿且充滿爆發力,無論是平面的水墨繪畫或是以複合媒材構成的作品,都強烈彰顯出創作者在極度壓抑後迸發出的堅強心志。2004年因病逝於法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