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日期:2005-02-16
編著者:傅朝卿
頁碼:4
裝訂規格:0
前言:當現代變成歷史
民國三十四年台灣在經歷日本統治五十年之後,重新開啟了新一頁歷史。然而在戰後一直到民國五十年代,台灣的現代建築在一個錯綜複雜的環境下發展。民國三十六年「二二八事件」的動亂連帶的影響經濟的發展,曾經使建築活動幾乎呈現停滯的狀態。民國三十八年,中國大陸山河變色,國民政府遷至台灣之初,剛從國共內戰中舒緩過來,經濟力上並不充裕,因而重大建築活動一開始也不熱絡,況且尚有不少於戰火中受損之日治時期公共建築經政府各單位接收後需要進行必要之整修。這種戰後復員之特殊現象,一直到民國四十年代由於美援的到來才逐建恢復。當時除了美援帶來現代建築外,以北方宮殿式樣興建之「中國古典式樣新建築」也跟隨國民政府而出現於台灣,而許多大陸來台之建築師亦以傳統布雜之手法設計了一些建築。另一方面,由於台灣在日本統治之下渡過五十個年頭,許多建築從業人員不可避免地仍然深受日治時期建築之影響,因而在戰後初期年代之建築中不少也還有延續日治時期建築風格之作品出現。
從民國 三十四年到民國五十年代的戰後初期,至今已有五十年之久,這些建築在近年開始受到關心台灣建築發展以及地方文史工作者之關注。民國九十年起各縣市開始展開的歷史建築清查中,雖然已經包括有些戰後初期的建築,然而絕大多數的戰後初期建築卻仍然被忽略掉。事實上,台灣的歷史建築發展若與世界歷史相較,算是相當的密集,幾乎每一年都是關鍵性的時刻。在這段期間所興建之台灣建築,在風格背後之各種因素是遠比其表象來的複雜錯綜。民國七十一年,台灣實施文化資產保存法後,明清以及大多數日治時期的建築都已受到保存界的重視,然而戰後初期的建築卻往往被忽略,有些甚至在沒有被注意的情況下,悄悄地被拆除,對於台灣歷史而言,無疑的是一項損失。其實,台灣戰後初期的建築中,存在著不少佳作,它們本身都具有建築與歷史上的意義。本文除介紹一些值得關注的案例之外,也期盼它們的命運能夠獲得社會大眾的關注,進而受到該有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