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灣美術研究論文選集」1《閩習台風─明清時期臺灣美術之研究》

  • 「臺灣美術研究論文選集」1《閩習台風─明清時期臺灣美術之研究》
    「臺灣美術研究論文選集」1《閩習台風─明清時期臺灣美術之研究》
    類別: 論文集及其他
    出版日期: 2008-06-20
    刊登日期: 2008-09-16
    編著者: 王耀庭、麥墀章、陳瓊花、王嵩山、李奕興、徐小虎、徐文琴、蕭瓊瑞、崔詠雪著,林明賢編
    格式: 頁碼
    頁碼: 132
    ISBN: 978-986-01-4488-8
    裝訂規格: 8
    內容: 座落於亞洲大陸的東南沿海,東面浩瀚的太平洋,北經琉球銜接日本,南向呂宋島的台灣,約在兩千萬年前「西馬拉雅山造山運動」由海底上升後,長期以來即安靜的屹立著,也因地理位置特殊,歷經多次環境的演變,物種及族群的遷移最後在此落地生根,形成台灣島上生物多元而複雜的特殊生態景觀,這種情形與台灣歷來文化景觀一樣,雖然多元卻安祥而生生不息的發展著。
    1924年荷蘭人在台南登陸後,將台灣經營成海上的貿易據點,此舉對台灣而言具有開創性的意義,自此台灣成為世界網絡的一員,文化的發展也由圖像、符號的文明進入了文字文明的歷史行列,荷蘭人短暫38年對台灣的佔領對台灣幡然造成革命性的全面改變,之後1662年明鄭與清廷先後治理台灣二百多年,引來大陸拓荒移民,進而帶入漢文化並根植於台灣,台灣自此成為漢文化圈的一員。
    台灣在社會經濟安定之後藝文活動也隨之展開,中原的人文資源應台灣之需源源注入,台灣也因此累積了主導書畫風氣的舊文人階層文化,此時期的書畫雖由中原注入但非源自主流的文人美學觀,因地緣關係受江浙、福建地區畫家影響及移民性格所致,發展出異於中原傳統文人畫淡雅、清高、含蓄的美學風格,展現一種霸氣而不含蓄、濃濁而非清雅的畫面氣氛,筆墨狂舞揮灑,強調個性與意趣、誇張卻具生命力的表現形式,在開拓性社會的台灣受到歡迎,雖然狂野,卻是台灣拓殖社會特殊的文化特質。
    在探討台灣美術發展過程中,明鄭以來有關水墨畫的風貌,「閩習」已成為此時的風格表徵,成為台灣藝術發展史上特殊風格的表現,「閩習台風」為美術史家所探討,國立台灣美術館為整理台灣美術史研究史料,即以本館《臺灣美術》季刊所刊登相關文章之收錄,編輯成「臺灣美術研究論文選集」,第一集「閩習台風」為探討日治以前台灣美術之發展,此專輯收錄文章共十一篇,在文字文明前的台灣美術之探討有:王嵩山〈社會文化與藝術──台灣的族群藝術〉(上、下),本文從人類學與藝術的關係開始,對藝術與社會文化作剖析,並從形式分析到實質探究,對原住民的音樂與舞蹈、工藝技巧與藝術觀、以及以服飾為例探討社會文化意義,以了解台灣南島民族的族群藝術。徐文琴〈荷、西以及明鄭統治時期的台灣美術綜覽〉,對荷蘭時期引進的西方城堡建築及明鄭時期漢式建築對台灣建築風貌之形塑做了分析,在繪畫與書法方面亦做了初步的敘述。李奕興〈藻繪呈瑞──台灣傳統彩繪裝飾〉由民間寺廟彩繪探討台灣繪畫的發展,從庶民文化發展的面向看台灣美術的發展,對台灣彩繪匠師之師承與轉變作系統的分析。麥墀章〈台灣地區三百年來書法風格之遞嬗〉(一、二),從明鄭中原文化移植台灣迄今,為三百多年來書風形成與演變過程作探討(本集僅收錄至1895年),全文以政治轉變與書風遞嬗之關係作論述,從明鄭時代台灣書風之濫觴,清初帖學及道光中葉碑學加入及轉變作分析。王耀庭〈李霞的生平與藝事──兼記「閩習」在台灣畫史上的一頁〉藉由探討李霞藝事論及黃慎一系風格已成為台灣的「地域性」風格,並對「閩習」一詞說明台灣與「閩習」之淵源關係,也對閩習風格之特徵做了說明。蕭瓊瑞〈「閩習」與「台風」──對明清台灣書畫美學的再思考〉該文對歷來論者對明清書畫的整體評價及美學論述作一回顧,並從作品的實際表現進行抽樣的檢視與解讀,並對台灣特殊的民風加以探究,以及書畫風格與社會文化間微妙的關係做了詳細的論述。陳瓊花〈談台灣光復前之傳統繪畫〉與崔詠雪〈傳統的延續(1736-1895)──台灣水墨發展的回顧〉兩篇文章均對此時期台灣水墨畫發展之脈絡及代表藝術家做了詳細的敘述。
    綜觀本集雖僅收錄文章十一篇,卻涵蓋台灣美術從文字文明以前及文字文明以後兩百多年的美術特質的論述及其美學觀的形成與轉變,本專輯將1895年以前台灣藝術發展的特有風貌清晰勾勒出來,並將和文化體制移植的美學觀與台灣在移民拓殖時期的民風相容,完整的將初期台灣承襲漢文化邊陲的「閩習」風貌如何演化構築成「台風」的特有藝術風貌,從各篇文章有系統的論述中組構出來,本專輯的出版不僅是研究此時期美術史重要論述的收錄,也是台灣美術入門的重要文獻導讀。﹝文/林明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