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灣美術研究論文選集」5《多元紛呈─解嚴後台灣美術之研究》

  • 「臺灣美術研究論文選集」5《多元紛呈─解嚴後台灣美術之研究》
    「臺灣美術研究論文選集」5《多元紛呈─解嚴後台灣美術之研究》
    類別: 論文集及其他
    出版日期: 2010-10-31
    刊登日期: 2010-12-03
    編著者: 廖新田、林伯欣、施世昱、蔡昭儀、張正霖、劉紀蕙、高榮禧、梁莉苓、駱麗真、陳秀文著,林明賢編
    格式: 頁碼
    頁碼: 162
    ISBN: 978-986-02-4648-3
    裝訂規格: 8
    內容: 歷史文化的位移往往無法自外於政治力的強勢推波,台灣歷經日本五十年的殖民統治,繼經三十八年的戒嚴治理,長期處於封閉保守公民權利限縮的時代氛圍,期間雖有新的藝術風貌呈現,但並未能自由而全面性的發展,直至80年代解嚴前夕,人權自由觀念逐漸普遍成熟的社會氣氛催化下,才逐漸呈現活潑多元的開展,各種新的藝術風貌也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生發。
    此時台灣美術之發展異於往昔60、70年代的現代藝術,也不同於80年代初期的鄉土寫實藝術,而是具有與時俱進的新風格與新思維。年輕一代藝術家面對台灣政治解嚴、民主化轉折的巨大變動之際,亟思於創作中引介歐美當代藝術思潮,並結合本土主體意識,以敏銳的洞察力和熠熱的創作力,與當時快速變革的社會情感迅速謀合,而呈現出極富時代特質的創作風貌。除了純粹藝術美學的思維與探討外,反應社會變遷情狀、關注社會現象與議題,成為創作的主要表現意涵。
    《「多元紛呈」──解嚴後臺灣美術之研究》共收錄文章10篇,對此時期台灣美術發展有多面向的探釋,其中有關情色議題之探討文章有:廖新田《你所不知道的台灣美術史──台灣社會的藝術與色情論爭史及其評析(1930-1990)》,本文從更廣泛的社會文化角度剖論權利與藝術的角力戰,從中透析文化的意涵。有關台灣美術研究的文章有:林(蔣)伯欣《無限風光在險峰:從全國博碩士論文看歷年台灣美術的研究趨向》,近幾年來台灣美術的研究發展,隨著其他本土學科的蓬勃,躍升為熱門的顯學,對於這股研究熱潮,本文除了簡述相關研究的發展歷程,也嘗試由博碩士論文來檢驗國內對台灣美術研究的學術建制。而關於當今台灣藝術發展現象,從當代、女性、兩岸、數位科技……等面向有其觀察與評論者,分別有:施世昱《廿一世紀台灣藝術的思考方法與方向》,述及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之間的顛覆、斷裂等歷史辯證發展磨合過程的性格特徵,在廿一世紀初的台灣仍持續地發揮影響力,本文以「歷史還原」法則為思考探討建立台灣藝術主體性的可能性,並試著用美國現代藝術的進步史觀加以檢視,接著再從歐洲文化理論的角度批判並思考台灣藝術史之斷裂性格的實質內涵。蔡昭儀《解嚴後台灣當代藝術的主體與認同觀照──初探》,描述解嚴後政治禁忌破除,思想檢查鬆綁,台灣居民文化身分認同的內在矛盾也同時躍上檯面,隱藏在當代「多元與政治」面貌下的認同觀照與主體探尋亦成為藝術創作指涉的重點之一,本文從「過去──現在」相貫連的歷史視角,討論解嚴何以成為台灣當代藝術創作內涵轉化的推手,使藝術家呼應時代的「變局」,面對多元文化的事實去反思歷史經驗中的文化意義與主體問題。張正霖《性別政治──對台灣當代女性藝術發展的反思》,本文希望藉由反思台灣當代女性藝術發展歷程相關問題,企圖提出不同於風格詮釋的藝術社會史觀路徑,並以「性別藝術」一詞,更為有機地延續女性藝術內在的批判力量,涵納更為多元的性別反思性質的藝術思考和創造,並以批判來瞻望新的進步的可能性,重新摸索前衛藝術運動與實驗文本在台灣的性別政治意涵。劉紀蕙《藝術─政治─主體:誰的聲音?──論後解嚴與後八九兩岸當代美術的政治發言》,本文探討藝術政治性發言問題,指出在政治操作之下,人民會成為不具個性與面貌的群眾,或是代表政黨等單位立場的選民;主體也可能會為了服從於概念先行的意識形態,而成為從屬於此象徵系統的籌碼。藝術家的政治性發言若不要淪為附和當權者的政治立場,而成為傳播與複製其政治理念的工具,就需要思考如何不要重複社群習性所期待的話語,不以同質性的群體隱藏自己,要將自己內在獨特心靈經驗推向影像而說話,使自己的面貌清楚地呈現。高榮禧《兩岸當代女性藝術家作品中之身體意象》,本文在回顧女性藝術發展中提出如何處理女體意象策略的檢討,繼而介紹當代兩岸女性藝術家如何受惠於西方女性思潮及藝術表現手法的影響,並整理其作品之獨特性與價值。梁莉苓《誰的當代藝術?──從異國情調到在地性符號》,本文以當代藝術中的「語言學轉向」,闡釋藝術由「藝術是什麼」轉變成「藝術如何去說、或被說出來」的觀點,去切分出藝術的當代性質,進行論證。分別由詮釋與創作角度提出問題意識,意圖呈現出當代藝術中創作者、理論、或是相關詮釋批評的矛盾或互動關係,回應全球化區域性藝術這個帶有論述性與議題性的問題框架。駱麗真《由殖民化到全球化──談台灣美術教育與數位藝術教育的經驗》,本文藉由歷史性的證據與訊息,梳理出脈絡清晰的數位藝術在地化經驗,並因此發現台灣藝術教育一直擺放在東西哲思教育顯學中,而決定藝術創作表現與藝術教育方向的重要因素為政治主導、文化思潮與當代科技。陳秀文《當代圖畫書的研究取向與圖畫書的新美學──以台灣和北美地區為例》,在文化理論全面滲透的情狀之下,越來越多的圖畫書學者也開始和其他學術社群一樣,把目光轉向作品中隱含的意識形態和權力結構之間的關係。本文嘗試發展出一套平行的圖畫書審美標準,來呼應本研究的發現,希望對國內刻正蓬勃發展的圖畫書研究有所助益。

    以上各篇文章論述,大體上已完整呈現解嚴後台灣社會多元的文化面貌。此時期的台灣美術正密切地與國際藝術脈動相呼應連結,不僅新世代藝術家的創造力正為台灣當代藝術發展開拓新的歷史,相對的台灣美術的研究也與日俱進的推展著。(文/林明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