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國美館「聚合‧綻放」演繹畫會發展脈絡及藝術豐沛能量(新聞稿)

  • 發佈日期:2017-12-16
  • 點閱次數:4741

國美館「聚合綻放」演繹畫會發展脈絡及藝術豐沛能量 

 

文化部所屬國立臺灣美術館即日起推出「聚合綻放臺灣美術團體與美術發展」常設展,今(16)日舉行開幕式,由文化部丁曉菁次長主持,國立故宮博物院前副院長林柏亭、廖修平、蒲浩明,藝術家陳景容、何肇衢、倪朝龍、謝孝德、鍾有輝、林雪卿、張永村、黃位政、葉竹盛、鄭建昌等參展藝術家,以及楊三郎美術館楊星朗館長等藝術家家屬均出席。開幕式當日由國立臺灣交響樂團帶來臺灣民謠組曲表演,並舉辦捐贈藝術作品儀式,場面溫馨熱鬧。 

 

文化部丁次長表示,臺灣美術在各個時期蓬勃發展,聚合而成臺灣美術史的脈絡。本次特展在文化部「臺灣藝術史平台建構計畫」下策辦,首次著重在臺灣美術團體的發展,反映台灣的創作能量外,也對努力創作的藝術家們致敬。展場設計配合「身心障礙者與高齡人口文化近用計畫」,打造無障礙觀展空間,希望可以讓展館成為每個人的美術館。國美館蕭宗煌館長強調,本次策展以畫會串聯臺灣美術的發展及記錄藝術史脈絡,回應國美館在臺灣美術史研究與推廣的使命。丁次長與蕭館長更特別感謝廖修平、林柏亭以及蒲浩明捐贈作品給國美館,豐富館藏及提供研究資源外,也完整了臺灣社會的藝術記憶。 

 

「聚合綻放臺灣美術團體與美術發展」常設展共展出108件典藏作品,依據時代分為「日治時期」、「戰後初期至七年代」、及「八年代至九年代」等三大單元,每個單元再細分3-4個主題,透過歷史爬梳台灣美術史的演化。策展人國美館研究發展組林明賢組長表示,國美館長期以臺灣藝術為主軸,本次策展重新思考新的研究方法,不同於過去著重在藝術家與創作風格,而由美術團體的研究來展現臺灣美術史的發展與進步。美術團體在臺灣的美術發展過程中有著重要的影響;由本地藝術家組成的美術團體「七星畫壇」成立於1926年,象徵臺灣美術發展進入現代社團組織的時代。美術團體的發展在19201990年代期間最為熱絡,總計約有411個團體成立。本次展出的典藏品呈現具有時代創新、變點之美術團體,同時引領觀眾在百花齊放的創作中得以聚焦,一覽臺灣美術的精華,並搭配完整的美術團體年表別冊出版,標註八十年來的臺灣美術發展。

 

「日治時期」由畫會組織推動美術活動,達到追求新美術知識的目的,其影響並延續至五、六年代,這段時期成立的美術團體有74個,依國美館本時期典藏作品之特質以島嶼色彩、東方韻味、女性圖像等三主題展出。「戰後初期至七年代」呈現戰後臺灣由呼應國家政策的畫會組織推動文化傳承,另方面也激發反體制的新世代畫會團體推出新的繪畫理念,畫會運動延續至七年代。這期間成立的畫會多達146個,以本土風情、戀戀山河、前衛浪潮、圖版新象等四主題展出。「八年代至九年代」臺灣畫會團體出現百家爭鳴的景象,但隨著全球化、藝術市場及美術館等機制逐漸完備,由畫會主導的美術時代乃逐漸式微,成為歷史的一部分。這個階段的美術團體共有174個,依典藏作品特性分為當代思潮、藝術新變、空間場域、社會異想等四個主題。

 

「聚合綻放臺灣美術團體與美術發展」常設展展現臺灣美術團體百家爭鳴的豐碩歷史,作品類別與媒材紛呈,涵蓋東洋畫、西洋畫、書法、膠彩、水彩、水墨、工筆、版畫、雕塑、裝置、現代繪畫、現代藝術、綜合性質等,彰顯臺灣美術發展的旺盛動能,以及藝術家對社會人文的關懷、對永續生命的感悟與觸動。此展更以「樂齡示範展」的展示規格進行規劃設計,期盼立基於藝術專業外,以更貼近年長者的體驗方式進行規劃,包括適合高齡觀眾及身心障礙者近用參觀的展示架構及動線安排,以豐富高齡觀眾終身學習的面向,並引領身心障礙者一同走進臺灣美術團體百花齊放的時光長廊。展覽即日起於國美館三樓常設展出,期待觀眾可以透過本項展覽,對臺灣美術團體與美術發展有更深入的瞭解,也對文化近用及不同族群的需求有更深刻的體認。相關訊息請參考國美館官網:www.ntmofa.gov.tw

 

「聚合綻放臺灣美術團體與美術發展」常設展

     展覽時間:1061021日起常設展出

     展覽地點:國立臺灣美術館301-302展覽室

     展覽開幕式:1061216日(六)14:00-16:00國美館301-302展覽室間平台

     展覽承辦人:吳麗娟  電話:(04)2372-3552 #723

           賴淑貞  電話:(04)2372-3552 #309

     新聞聯絡人:王奕尹  電話:(04)2372-3552 #133

            郭純宜  電話:(04)2372-3552 #336

 

 國立臺灣美術館http://www.ntmofa.gov.tw

開放時間:週二~五 09:00~17:00,週六、日 09:0018:00,週一休館

   址:40359臺中市西區五權西路一段二號

服務電話:(04) 2372-3552


附件 

 

「聚合綻放臺灣美術團體與美術發展」常設展簡介 

 

       美術團體在臺灣的美術發展過程中有著重要的影響,自1920年代至1990年代期間活動最為熱絡,總計約有411個團體成立。本展呈現其中具有時代創新、變點之美術團體,從館藏品中特選出代表性作品,依據時代分為三大單元:一、日治時期;二、戰後初期至七年代;三、八年代至九年代。且依據美術團體及作品特質以主題分類,引領觀眾在百花齊放的創作中得以聚焦,一覽臺灣美術的精華。並搭配完整的美術團體年表,標註八十年來的臺灣美術發展。

        臺灣近代美術的發展在日治時期由畫會組織推動美術活動,達到追求新美術知識的目的,並延續其影響至五、六年代。戰後臺灣由呼應國家政策的畫會組織推動文化傳承,另方面也激發反體制的新世代畫會團體推出新的繪畫理念,畫會運動延續至七年代。八年代及解嚴之後出現百家爭鳴的景象,但隨著全球化、藝術市場及美術館等機制逐漸完備,由畫會主導的美術時代乃逐漸式微,成為歷史的一部分。

 

一、       日治時期的美術團體 

日治時期的美術團體有74個,早期皆為日本人組成,大多成立於 1920 年以前。臺灣美術的發展也因「新美術教育」和「展覽會」的帶動下,改變了既有的美術活動方式與繪畫風貌。第一個由本地人士組成的現代美術社團組織是成立於1926 年的「七星畫壇」,其象徵臺灣美術邁向現代化之美術活動的開始。 緊接著又因臺、府展的開辦,帶動了美術團體的成立,使得臺灣美術活動呈現蓬勃發展的現象。畫會團體的形成,主要由新式教育、日籍教師、官辦美展三者因素所帶動,是民間畫會得以崛起的動力。美術團體多由民間美術愛好者基於對美術之興趣自發性組織而成。在臺展的帶動下,畫會組織定期聚會觀摩、研習、舉辦展覽等,促進了臺灣美術風氣和水準的提昇。

 

  1.  島嶼色彩 

承襲日本受西方影響的現代畫風,以油畫或水彩為媒材創作的作品,以不脫寫實卻粗獷,用色彩鮮明的筆觸繪畫出山水風景、地方印象或生活寫真。特別描繪出南國臺灣的地方色彩,所獨具之熱帶島嶼風情。

 

  1.  東方韻味 

承襲日本美術之傳統畫風,以膠彩或水墨為媒材創作的作品,精緻細膩的筆法描繪著人物、山水、花鳥等古典的主題,或施以工筆重彩,洋溢著東方典雅的氣韻。

  1. 女性圖像

       從古典美人,到賢妻良母,以至於自由奔放的新女性,女性形

      象的描繪隨著時代改變有了現代化的進展,涵蓋更多元的呈

      現,不論是平面的繪畫或立體的雕塑,都成為耐人尋味的主

      題。

 

二、       戰後初期至七年代的美術團體 

戰後臺灣的美術團體自19451979年間成立者多達146個,其特質包含四個面向:一、政府文化政策推展平臺;二、延續日治時期美術活動;三、隨政府遷臺的大陸藝術家;四、前衛的年輕創作者。五年代之後的臺灣美術在政府文化政策引導及歐美現代思潮衝擊下,邁入第二波由畫會主導美術發展的新階段。在由日治時期前輩美術家及大陸來臺畫家所代表的保守、傳統勢力中,年輕世代欲求突破創新,以現代主義為號召,逐一成立觀念新穎而前衛的美術團體,尤以「五月畫會」及「東方畫會」的成立,為「現代繪畫運動」揭開序幕,成為戰後臺灣最具影響力的美術運動,此股前衛藝術的思辨蔚為六年代臺灣藝壇的狂潮。

 

  1. 本土風情

承接日治時期以來的美術發展,前輩美術家們持續以膠彩、水彩或油畫等媒材,運用寫實技法或隨興寫意的筆觸,繪畫呈現出臺灣風土人情的地方風采。

 

  1.  戀戀山河 

故國山河在水與墨的浸潤筆觸中重新展開。跟隨新政府渡海來臺的大陸美術家,以水墨畫的技法傳達對祖國故鄉的無限依戀,延續中國繪畫的精神,表現大山大水、花鳥松竹、文人畫風等各項主題。

 

  1.  前衛浪潮 

現代主義的美術氛圍中,各種前衛的藝術表現理念得到自由的抒發,或以抽象思維,或以奇想出發,不論是各項媒材的運用,或者主題內容的發想,都有著全新想像的風貌。

 

  1.  圖版新象 

脫離傳統的實用性限制,版畫的創作成為現代風潮中極為突出的藝術表現。圖版成為一項可塑性極高、多元豐富的媒材,讓藝術家得以盡情揮灑個人新穎的美術思維。

 

三、       年代至九年代的美術團體 

 

年代至九年代的美術團體共有174個。臺灣的畫會發展在八年代達到鼎盛,緣於當時的社會文化背景:因藝術市場的活絡,畫廊業崛起;政府成立專責文化單位,推動文化建設,使臺灣進入美術館時代;解嚴後言論自由,出版業發達且國際化;美術團體向地方社區延伸,促使大量地方型畫會出現。此階段畫會活動頻繁,以現代藝術性質成立的畫會團體眾多,帶動藝術風潮,成為臺灣美術發展中重要的一部分。此期美術團體之特質有兩大面向:一、現代繪畫思潮;二、新繪畫理念與新媒材。然而,導致畫會高幅度成長的因素卻也同時削弱其發展,多元社會提供許多新興的美術空間與開放的媒體,使畫會退居次要,不再主導歷史發展,而在八年代末期逐漸走向凋零。

 

  1.  當代思潮 

秉持最新浪潮的精神,發揮自由創作的藝術表現,不僅以繪畫實現,也結合各種新的藝術形式,呈現各式各樣的當代主題與風格。

 

  1.  藝術新變 

不斷實驗藝術創作的新理念及新媒材,新一代的藝術家有著更大的揮灑空間,跳脫單項媒材的技法限制,不受限於傳統的主題與形式,展現多元豐富的理念與多變的形貌。

 

  1.  空間場域 

獨立於大型畫廊與美術館的商業或政治空間之外,藝術家集結成立小團體的中立空間,讓自由的藝術能量不受限制地散發,純粹地生長茁壯。

 

  1.  社會異想 

秉持對社會現狀的敏銳觀察與深刻關懷,藝術家在當代解放的藝術表現形式中找到抒發的管道,藉由創意的新形式,表達或批判個人關切的社會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