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以藝術多元詮釋臺灣文化與海洋紀事  國美館「逐鹿之海─物流、人流、海流」展覽12/11隆重開幕(新聞稿)

  • 發佈日期:2021-12-11
  • 點閱次數:1463


國立臺灣美術館今(11)日辦理「逐鹿之海─物流、人流、海流」研究主題展開幕式,以回應臺灣島嶼身分與地緣政治議題,同時也呼應由行政院推行的「向海致敬」政策,希望透過更加多元的觀點,來詮釋臺灣的文化發展與海洋環境之間的關係,由國美館長梁永斐主持,臺中市政府文化局副局長施純福及藝術家楊茂林、許家維、盧昱瑞等各界貴賓皆出席。

國美館長梁永斐表示,國美館一直以來聚焦在臺灣藝術的研究與推展,每年除了辦理資深藝術家的重要個展,書寫藝術家長年來為臺灣美術史所投入的美學貢獻和美育身教的影響,並同時鼓勵藝術策劃與研究人員透過多方的議題與研究視角,拓展觀眾對藝術史的領略角度。此次在文化部「向海致敬」政策的推行下,國美館以臺灣於亞太地緣政治的歷史文化意義,呈現「逐鹿之海」的研究主題展覽,以物的交換、人權以及文化三種層次詮釋「轉向海洋」描繪臺灣島嶼的深切內涵,以藝術重新領略臺灣在海洋環境發展出的世界歷史裡的文化主體意識。歡迎民眾透過藝術體驗,細細領會我們的海洋島嶼紀事。

策展人黃舒屏說明,本次展覽在我內心已蘊釀許久,也是朱和之的同名小說《逐鹿之海:一六六一台灣之戰》,展覽主題「逐鹿之海」借用成語「逐鹿中原」之意,以「鹿」比喻政權、地位,「鹿」亦音同「祿」,不僅有得其要位之意涵,也具極高的交換價值,「鹿」在臺灣最早期的國際貿易上也佔有重要地位與意義。因此展題取其群雄爭奪利益的競逐之意,以海洋脈絡的權力競逐史轉化臺灣過去以中原文化為核心權位的論述觀點,重新思考臺灣在海洋版圖中的文化脈絡和敘事。透過描繪「物」、「人」及「文化」在全球串聯的歷史與經濟浪潮下的移動狀態,進而探討在經歷多個時代結構轉變下,在競爭裡常被忽略或壓抑的人性價值,以及鮮少被關注的勞工與人權問題。

黃舒屏進一步提到,這次展覽可說是理性及感性兼具,以藝術創作切入歷史文化,例如印尼藝術家伊旺‧安米特及蒂塔‧薩利娜影像作品〈灑鹽於海〉,探討移工在臺灣工作人權議題,我們生活的地球,海洋佔了極大面積,從大海洋時代開始,在全球化的貿易經濟體系下,人們必須不斷移動,這件作品在這個脈絡下,集結移民者的故事與眼淚,最後將移民故事所產生的乾涸的液體(鹽)灑向海洋。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副局長施純福表示,感謝國美館策劃本次展覽,用美術角度切入文化歷史,33年來因為有國美館的存在,使臺中成為名副其實幸福城市及文化城。

藝術家許家維表示,本次展覽主題和我這幾年創作相似,我的作品常圍繞著考古文物主題,考古看似科學,其實饒富浪漫與詩意,考古是現代人用詩意去思考研究過去人類的生活方式,所以當代藝術創作其實是超越時空的。

本次展覽共展出7位當代藝術家(楊茂林、許家維、陳界仁、盧昱瑞、林冠名、印尼藝術家伊旺‧安米特及蒂塔‧薩利娜)共約30組作品,以及來自臺南市文物資產管理處珍貴的熱蘭遮城出土文物、還有講述清朝出兵平定臺灣林爽文事件的國美館版畫藏品《平定臺灣戰圖》。國美館在2015年亞洲藝術雙年展中委託印尼藝術家伊旺‧安米特及蒂塔‧薩利娜針對外移工在臺灣工作人權議題所創作的影像作品〈壽〉、〈灑鹽於海〉、〈同意/否決/未定〉。這些展出創作分別從不同的觀點勾勒出臺灣在歷史洪流下物品及文化移動的路徑、政權與經濟產業轉移下的衝擊,包括在臺灣在十七世紀大航海時代位於亞洲經貿轉運站的角色、海上貿易、商權的激烈競爭;以及十七世紀之後臺灣在海洋脈絡與世界局勢中位處地緣政治與經濟連結的關鍵角色。

本展經由將臺灣的歷史、文化和人交織在這個透過海洋的交通發展、全球經濟脈絡所串連出來的世界史,試圖去尋找在全球激烈的競逐下有關臺灣島嶼在時代狂浪裡之漂流紀事。展覽將於即日起展至明年410日,歡迎觀眾蒞臨參觀,相關推廣講座及活動,請上本館官網查詢(https://www.ntmofa.gov.tw/)。

 「逐鹿之海—物流、人流、海流」
展覽時間:2021年12月11日至2022年4月10日
展覽地點:國立臺灣美術館 302展覽室
展覽承辦人:黃詠純 電話:(04)23723552 #307
新聞聯絡人:嚴碧梅 電話:(04)23723552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