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第001期專題視線

法蘭克.華倫〈寄出秘密〉2005至今 明信片、裝置 尺寸依現場而定

文、攝影/蔡佩樺Flora

 

我很喜歡藝術,藝術帶給我的,除了美感色彩的學習,其實很多時候會有更深一層的啓發。創作是源自藝術家及策展人最深層的縮影,這層縮影通常也是透過他們的眼睛去詮釋世界的面向,對我而言,這份影響比起報章媒體新聞來得寫實,更能開放地思考不同於文字的衝擊。這次在國美館展出的《螢幕不滅》展覽,正是有這樣一層含義。

 

我除了設計工作之外,還因為寫稿並發表在設計專欄上,而開啟了社群媒體平台的經營,所以,對於《優秀與完美》這件作品特別有感。當今社會很多人都使用了社群網站,並透過社群創造了「另一個我」,這個不屬於自己原本自然狀態的「我」,即變成一個「分身」,他/她可能透過化妝、拍照取景和使用Photoshop修圖,逐漸地改變自己原始狀態。這種「有意識地」展現出自身最完美狀態的「分身」,是為了取得他人好感而生的。這些看似荒謬的行為,如同造神的行動一般,到最後會讓人完全分不清哪個才是真實的「真我」。正如同在策展人論述當中所寫的,「分身漸漸擁有自己的生命與故事」,而到底哪個是分身也難以界定了。 

 

策展人在策展論述上寫到:「每天早上,起床後第一件事,拿起手機,關掉鬧鐘,開啟臉書,開啟IG,開啟一日的生活」,這就是我們現代人的日常。這些充斥的螢幕,除了讓我們獲取大大小小的資訊,也讓我得以窺視身邊的人;同樣地,換句話說,則是我們也透過這些螢幕,把自己想被看的、創造好的形象散播出去。又或者是在我們不知情而未曾想到的媒體管道,也透過各種螢幕,被不斷地散播出去。

 

作品《盯著電腦的人們》指出了被偷拍並播放在其他公開螢幕上,甚至被到處外傳的現象。藝術家Kyle McDonald在曼哈頓的兩家蘋果電腦店內的一百多台電腦上,安裝了應用程式,讓電腦程式在三天內於現場拍攝了一千多張照片,被拍攝的人就是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被偷拍,正盯著鏡頭看著電腦螢幕的人。當我理解這件作品背後的製作手法,我才驚覺,不經意地、無意間地被窺視,在我們的周遭環境裡竟是如此的容易。印象中前幾年有一則網路新聞,有一個媽媽在家中安裝了監視器,為了要隨時關心自己的寶寶狀態,沒想到監視器被駭客入侵,反而讓她的日常生活變成駭客的觀賞對象。Kyle McDonald在進行這場創作計畫的四天後被搜索逮捕,最後是無罪釋放。儘管如此,但這項創作計畫是否也意味著,這世界上有多少攝影機就會有多少紀錄自己的影像的可能,那麼人們如何去看待被拍攝這件事呢? 

 

作品《顯影》亦然,藝術家郭奕臣透過智慧型手機的軟體,可以看著地球上某處的即時監視器畫面,這些照片看似沒有任何意義,但是每張照片背後其實都會是一個故事,並且是真實發生在這世界上的故事。如同電影《楚門的世界》,我們生活的世界就是楚門秀的世界,每個人都是彼此被窺視的對象,只為了滿足人們對於窺視的欲望。理解了這件作品之後,突然有一種感觸是,身為現代人,我們無法消極的選擇閃避,反而是應該積極地把自己希望被看到的好的面相展現出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