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第001期人物視角

法蘭克.華倫〈寄出秘密〉2005至今 明信片、裝置 尺寸依現場而定(攝影:位子)

螢幕不滅這個主題令我感到非常地有興趣,也正好呼應了當下社會的許多現象,例如假新聞 / 隱私的侵犯等等議題。很榮幸地,我有這個機會能夠與策展人曾鈺涓老師進行一場電話專訪,進一步了解在她眼中所謂的螢幕不滅

 

從2002年開始,策展人即從藝術創作和策展開始探討網路的現象,同時因網路的網速變快,越來越多人使用Webcam網路攝影機做即時交流,而在國內外也有許多藝術家以這個議題做創作。例如2001年Tina Laporta接受紐約惠特尼美術館的委託創作,以網站與網路直播監控系統進行一場展演,讓觀者可以透過網站窺探藝術家在屋內生活的每個角落。

 

策展人提到尼爾.波茲曼的《娛樂至死》書中指出,在電子媒體時代,有了電視後,宗教、教育與政治逐步地變成娛樂化。而這原本是討論電視傳播的問題,到達了現在的網路時代,則是變得更快,影響更廣泛。在這之下,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也透過數位媒介產生變化,例如,我們如何能夠辨認如LINE等通訊軟體背後所傳達的真實意涵?

 

另外,對於這個展覽,策展人也提供一個「看與被看」的角度。以藝術家Amalia所創作的優秀與完美作品來看,這件作品藝術家以自己做為批判的對象,來批判 IG網紅的現象,所展現的是一種「給別人看的狀態」。

艾瑪利亞.烏爾曼〈優秀與完美〉2014數位影像及輸出 尺寸依現場而定

攝影:位子

 

相對於Amalia的作品,另一件由藝術家Frank所創作的作品寄出秘密則是透過他自己設計的平台來執行這項計畫,而整個創作的過程藝術家本人並沒有實際出現,整個創作計畫中,他所扮演的角色只是建構這場遊戲的規則來誘使別人來看。但若是透過Frank的Facebook粉絲頁,可以看到許多群眾對於秘密的回應,這些人在網路上回應的同時,也從「看的角色變成了被看的角色」,這種經驗模糊、認同與否的過程,是很有趣的。

法蘭克.華倫〈寄出秘密〉2005至今 明信片、裝置 尺寸依現場而定

(攝影:Flora

現代人除了手機、電腦,還有眾多在室外和室內的空間都充斥著螢幕,而且也透過攝影機把自己變成螢幕當中的一影,不停地外流散播出去。我與策展人聊到,這種型態已經是生活的一部份了,除非人能生活在山中,否則我們是無法躲避這種情形的。但是數位媒介並不一定是充滿壞處,科技發展是為了讓人與人生活得更加便利。像是Amalia在座談會中提到,其本身是自閉症患者,但是透過網路,讓她開始感受到連結的可能性。

 

因為我們知道網路媒體可能會造成的影響,則更需要謹慎地意識到這個狀態的意義,在分享照片同時都需要經過思考:你到底要給人看什麼?在這個時代之下,每個人都進行了一場數位策展,每個人都是策展人。更如同高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所討論的,線上與線下的社會與生活都如同一個劇場。

 

葉甫納〈直播計畫〉20152019錄像及直播裝置

尺寸依現場而定攝影位子

 

凱爾.麥當納 〈盯著電腦的人們〉20112019

錄像、MAC電腦、應用程式   尺寸依現場而定攝影位子

 

另外,策展人與我分享了一則有趣的小故事,藝術家Kyle因為蒐集作品盯著電腦的人們的素材而被國土安全局搜查,但最後卻無罪釋放,被判無罪的原因是整個事件的發生並無確切證據,也無違法行為,因為當時Kyle在蘋果電腦店時有事先詢問過店員是否可以拍照測試,而且安裝軟件在公共電腦內也無違法,所以Kyle並沒有涉及破壞電腦的行為,而他只是使用公共電腦。

 

聽聞Kyle創作此作品過程的軼事,使我腦中閃過一絲疑惑,這是否也突顯出一個問題,「即是公共場所拍攝的照片,並不是所謂的隱私照片?」那既然如此,對於自身是否該更有意識地留意在公共場所中的每個行為呢?對此我們都留下了一個深刻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