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第003期人物視角

101展覽室 「鬼斧神工」、「水落石出」展區

文/攝影:胡鐘尹

 

1939年生的林惺嶽,2019年正好屆齡80,這段藝術踏尋累積出的生命厚度,意義別具。對後進的藝術晚輩而言,林惺嶽教授身體力行的活見證,能帶來震撼的精神啟示,正如他作品中展現的氣勢非凡,豐沛的藝術創作能量,令人感到他胸中如有丘壑,若有瀚海。透過他的繪畫行動,為臺灣壯闊的土地風貌,留下美麗的身影。

林惺嶽在紀錄片中的訪談曾提到:「大家都用塞尚的眼睛看自然(受其影響而模仿他的風格),用別人的眼睛看自然,我要用我的眼睛看自然。」直接的反應他在創作態度上的親證主義精神。畢卡索談塞尚時也這樣說過:「塞尚並沒有真正去畫蘋果,他畫的是這些圓形上的空間的重量。」眾人學塞尚畫水果的方式,以此得到技術性的滿足,但卻沒有意識到那雙敏銳的發現之眼、突破框架的感知與企圖,才是藝術家之所以成為藝術家的關鍵所在。對比當代藝術中,慣常出現探究人類生活大範圍的議題,林惺嶽宛如是傳統藝術價值的衛道者之一。


但筆者相信,若還有批判「繪畫已死」(更聚焦的說,常被特指自然主義式的寫實繪畫)的當代創作者,若能親臨林惺嶽的巨幅山川油畫面前,也許也會因其肉身的巨大能量與繪畫氣勢而心生敬佩。

 

達文西曾在筆記裡曾寫到 : 「畫家若只以其他畫家之作品為標準,那麼他自己的作品不會有多大的意義,但他若師法自然,則會收穫甚豐。」(註)也就是思考與辯證,是在獲取自然原野的訊息後,才有限度的加入,自然寫實繪畫中的「思考」,更像是尋覓一種優雅的表現方法,將對人性的觀察與自身生活的情感,很好地放進無聲的形象弦外。

自然是永遠的導師,義大利的達文西如是相信,塞尚雖將視象統合為觀念,但他仍敬畏自然,林惺嶽亦然,並且毅然篤信,唯有將自己放入浩瀚廣大的自然空間狀態,才能透過渺小的對比,激盪出生命可貴的領悟。


而以自然為體的史詩繪畫為何?林惺嶽的繪畫展現為一種空寂的界域,雖有激流鼓動,也有戲劇的光暗轉度,但整體而言體現為一種被特異放大的結構張力。這個張力常來自於「央」字型構圖,讓物件排列組合產生凝聚的戲劇性效果,也有獨特色彩賦與物體,產生特殊的視覺官能。壯麗的詠懷由寂靜的沉澱得來,在這種靜與動,沉靜而深刻的雙重協奏中,撞擊出生命「無聲卻有情」的了然心境。

在形式上,這檔展覽,乍看會使人產生是檔回顧展的錯覺,要以各時期作品的海量羅列,向一位臺灣藝術史的重要大師致敬,但林惺嶽本人親證的精神與這檔展覽的訴求,恰好是反回顧展形式的。因為對林惺嶽教授來說,藝術創作的挑戰永遠都在,真正的創作必得是現在進行式,唯有如此,才能在有限的肉體生命上,可能的觸及永恆的邊際,一位優秀的藝術家永遠要有新的作品產生,正如他說:一個畫家要畫到筆從手上掉落下來,才算結束。

 

強韌的生命不斷地走著,要想看見世界的整體與生命領悟,必得叩問每一次呼吸時所感受到的真實氣味,用行動來驗證成果。林惺嶽的史詩風景創作,是向生長土地的致敬,也是向偉大藝術精神的敬畏,足以見證寶島在每個人心目中,留下令人動容的深摯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奧納多.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彭嘉琪 《跨領域的奇想天才達文西思緒集》Leonardo da Vinci on Art and Life八旗文化/遠足文化 出版201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