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第006期專題視線 II

論壇評論人,提攜後進,予論文發表人批評與鼓勵。

文:曹志宇 圖版提供:國立臺灣美術館

 

臺灣美術的成立與十七世紀西歐列強在臺發展商貿,對外輸出此地的視覺、物質文化息息相關。廿世紀,在日本殖民統治下,以伊能嘉矩(1867-1925)為代表的官派學者通過人類學式的目光,大範圍進行田調,陸續產出《臺灣文化志》等大型研究,配合官辦美展在臺的連年舉辦,前者梳理了臺灣美術的原始、後者則通過創作以及對國際潮流的受納,孵化、孕育藝術史上嚴格定義的「作品」,隨經典誕生,一舉改變了明清以降,視藝術為「文人餘事」的史觀,藝術自為一種主體性的志業,有待未來的藝術家與學者們砥礪琢磨。

 

戰後於設立在臺中的「國立臺灣美術館」,繼承上述豐富的歷史遺產,始終以臺灣美術為主軸,致力於臺灣美術的推展,迄今超過半甲時光,自2017年起即結合中部大專院校合作辦理「臺灣美術經典講座暨新秀論壇」,鼓勵青年研究學者、在學生投入臺灣美術之研究與書寫。兩年來,通過論壇,國美館有效凝聚了一個對臺灣美術史之價值與認同的具有普遍共識的社群,為臺灣藝術史研究帶來新的概念與活力,並且讓年輕研究者們有機會在一個專業的學術交流平台互相觀摩學習,擴大美術研究的視野及互動網絡,更具有承先啟後的積極意義。

 

今年6月27日(四)至28日(五)於國美館演講廳舉行的「2019臺灣美術經典講座暨新秀論壇」,除了中部地區十所藝術相關系所推薦研究所學生發表論文外,並開放中部以外的大專院校推薦博、碩士生參與,發表以美術史及美術教育為主題的論文。國美館將今年的論壇規劃為「經典講座」與「新秀論壇」二部分。「經典講座」特別安排二個專場,邀請前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石守謙教授,與長期投入藝術史研究之學者前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史研究所所長曾曬淑,發表演講。二位講者不約而同選擇了臺灣美術發展的關鍵時刻,展示其眼力與見識。

 

石守謙以「才女的現代轉化──談陳進與同代東亞女性畫家的專業追求」為題,比較與陳進同樣在二十世紀從事繪畫創作的女性藝術家在西潮東漸的影響下,如何保持自身「主體性」,拓展各自的藝業。曾曬淑以「幾歷滄桑劫,獨留遺蹟弔寒暄:從西方理想城市的源流到熱蘭遮城圖像的解讀」為題,由啟蒙時代因希臘羅馬遺跡因「考古熱」重現天日,連帶使得西洋美術作品中出現許多以「廢墟」為主題的繪畫這一現象切入,重探古安平地區歷經政權更迭的熱蘭遮城。石守謙的研究嘗試援引「女性主義」進入作品解讀;曾曬淑則借重西洋藝術史的發展脈絡,理解殖民視線下的臺灣史蹟,對照緊接著登場的「新秀論壇」二者皆呈現了當代臺灣美術研究的多元性與內在豐富的課題。


本次的「新秀論壇」,肩負著協助有志於臺灣美術的年輕學子,通過與學者的面對面接觸,潛移默化,提升從事學術參與的使命。本次國美館依據論文內容及議題,分為「美術史論組」、「創作理論組」、「美術教育組」、「應用美術組」四組,由大專院校美術相關系所研究生及臺藝大博士生等共計發表數十篇論文。「美術史論組」、「創作理論組」聚焦於美術史與理論的探討,「美術教育組」、「應用美術組」繼將重心轉移至對於知識生產後的再利用與應用。對發表論文的新秀而言,透過臨場演講與對評論人的交流、回應,「論壇」如同一次印象深刻的「成年禮」,台上台下,火花四射,雙方合力點燃臺灣美術的亮點之餘,論壇並刺激現場觀眾共同思考美術理論與創作實踐對話的可能性,樂見美術理論與創作實踐對話如同一對並行不悖的雙翅,載著臺灣美術在亞洲多元文化的光譜中,耀眼閃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