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第014期專題視線 I

「國美4.0建築事件簿」展覽開幕記者會與會貴賓合影,左起:楊家凱建築師、第三任館長李戊崑、策展人趙欣怡、第五任館長薛保瑕、現任館長林志明、曾成德教授、林友寒建築師(攝影:陳宜豐)

文/蔡佩樺


“Architecture is frozen music建築是凝固的音樂”– 德國哲學家弗里德里希.謝林(Friedrich Wilhelm Joseph von Schelling)

 

閱讀一個好的建築,通常是讓人感到觸動的,這一次次感動,充滿在空間當中本如樂曲一般讓人驚豔的瞬間。另外建築身為人與土地的連結,彷彿一個時光的容器,彙集著在此空間中曾經產生的每一個記憶,及與環境地景的關聯。

 

國美4.0建築事件簿當中便是記錄了這樣的建築之美,透過國美館的四個時期,帶領觀眾穿越國美館的歷史脈絡,並且從中領會建築之美。國美館的四段蛻變,彷彿蝴蝶蛹化,一次一次與時代的進步緊密相融。一入展覽室會先被空間的脈絡給吸引,地面上的台中地圖,帶領著人進入都市脈絡中遊走。


國美1.0 萌芽與挑戰 1978~1998

進入展覽室順著左手邊走,進入了一開始的省美館時期,美術館建築以公園巨岩形象置於台中都市綠色廊道,藉由美術街道的設計,藝術輕鬆地融入每個人的生活內。並於民國8871日起,美術館改隸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將「臺灣省立美術館」更名為「國立臺灣美術館」。

 

國美2.0 破裂與重生 1998~2007

某種意義之下建築是活的,它會因應使用者的需求而產生變化,而國美館在開館後則因應館內的展示牆面不足以及館舍空間過大等問題,館方便研擬了整建規劃計劃。最後則是以人與自然交織為設計理念,變更了入口的動線,增加二樓空橋連結前後的綠帶,這個空橋帶動了美術館的人行流動及產生更多有趣的視角。同時創造下凹庭園增加建築空間內外連結,讓空間產生更多趣味,國美館館舍也再次重生。

 

在這時期當中經歷了蔡國強不破不立的引爆展及九二一大地震等歷程。在1019日本展的開幕式當中,第三任館長李戊崑提及了蔡國強不破不立引爆展,還留爆破痕跡在柱子上,這根柱子目前還依舊保持原貌的在國美館內,下次大家來看展不妨於大廳仔細找找,這就是建築有趣的地方,總是可以留下脈絡及痕跡讓人閱讀。


國美3.0 成長與變革 2007~2015

為了解決防空避難空間不足的問題,工程向下開挖,並且開始作為新典藏庫的增建工程,民國103年新典藏庫正式完工,並於104年辦理「寶庫解密」展覽。在此期間,文化部開始籌備「藝術銀行」,以租賃藝術作品推廣生活美學的藝術銀行迄今已辦理超過20檔主題性展覽。由此可見國美館建築體的轉變並擴大其空間與任務。

 

國美4.0 擴張與進化 2015迄今

隨著時代改變,美術館的建築也一直不停的進化。目前正在進行4.0的工程,則是規劃整併以原先兒童教育為功能的空間,將兒童遊戲室及兒童繪本區移置數位方舟空間中,以更完善的空間劃分來推廣兒童美術教育。同時也因應未來超高齡化的社會,增設電扶梯及升降梯,改善長者所需要的無障礙垂直參觀動線機能。這些改變除了在展覽內可以看到,來國美館參觀的民眾也可以透過工地展開的縫隙當中可以看到整修當中的過程,這種「邊修邊展」的過程算是相當有趣的經驗。

 

而除了本體的改建外國美館對於藝術的計劃也再次擴張國家攝影文化中心籌備處辦公室將設置於自由路藝術銀行樓上而同樣隸屬國家攝影文化中心的臺北館則座落於臺北車站廣場正對面街廓可作為臺灣攝影及影像藝術與國際接軌的北部樞紐

 

展覽內除了專業的圖文說明四個時期的推衍外,也有互動區讓人更能透過遊戲操作理解建築脈絡,透過積木的堆疊讓兒童可以理解建築量體的變化,並且以圓弧造型積木創造出屬於自己的美術館樣貌。另一側的互動遊戲則是與銀幕上的四個時期互動,透過肢體的揮舞,逐步看透美術館的進程。包羅萬象的展覽方式,讓每個人都能輕鬆的在空間中體驗並期待即將到來的新國美館4.0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