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第015期專題視線 II

使用X射線螢光光譜分析儀進行科學分析與檢測(國美館提供)

文/張乃予專業諮詢/國立臺灣美術館館員 楊悅琳

 

「藝術」與「科學」存在著模糊的界線,過去植物或解剖學家透過藝術家的協助,得以將研究的事實具體描繪出來,而藝術史學家則是透過更具科學或系統的方法歸納藝術畫風的改變。21世紀的藝術與科學是密不可分的,無論是應用推陳出新的載具或媒體表現的新媒體藝術,到藝術品的鑑定與修復,都須倚靠科學的發展與突破。2014年由導演Arne Birkenstock拍攝的《蘇富比偽畫大師》紀錄片,記錄了Wolfgang Beltracchi傳奇的偽畫生涯,最後因科學鑑定出顏料的年代不對才讓多年的騙局被揭穿,也讓藝術史得以修正回來。


103年起,國美館持續在科學分析領域耕耘,不僅邀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曾永寬教授協助檢測進行與數據分析,亦購置與優化多項專業科學檢測設備,主要以非破壞性檢測為主,依據目的有不同的檢測與分析方法,最基本的有可見光、紫外光和紅外光檢測,能初步判斷畫作重繪、劣化與修復的痕跡,提供博物館從業人員判斷進行修復或進階檢測(X光檢測、X射線螢光光譜分析等)之必要性,獲得的數據經交叉比對關鍵部位,能為藝術品研究帶來更多的可能性,如:

1)提供藝術史學家更多的資訊,建立特定藝術家的作品年表。

2)了解各時期藝術家使用的特定材料或技法,以重建畫作的特定視覺效果。

3)提供保存人員可視與不可視的結構與材料特性,來制定和確立保存維護政策。

1996年由顏水龍創作的〈山地小姐〉油畫作品,比較畫作與XRF元素分佈圖,可觀察到背景與額頭部位修改的位置,推測該作品可能經歷12次的修改過程,並透過光譜圖推測其繪畫習慣、創作先後順序及常用的顏料種類等。


除科學分析研究外,國美館每年邀請許多國內外學者辦理保存修復及科學分析研討會與工作坊,曾辦理過「復甦─攝影媒材毀損緊急處理研習營」以及「重建臺灣美術史東方文物裝裱材料研習營」,分別討論水損照片災後處理,與東方文物在裝裱文化上特色與材料差異性的維護經驗。希望能夠提升博物館相關從業人員在各類藏品材質的專業知識,與協助修復(材料與劣化狀況判斷)、典藏(保存方式)、展示(展間照明和溫濕度)和研究(藝術史和科學)等各發展面向的策略擬定,讓藝術品能夠受到良好的照顧與使用,這將對博物館的營運上及臺灣藝術史建構上有更多的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