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第017期專題視線 I

「相生共和:數位科技與典藏藝術國際論壇」開場大合照

文/王振愷  照片提供/國立臺灣美術館

 

從今年十一月初到年末,國立臺灣美術館舉辦了一系列科技藝術的展覽與相關論壇,就以11月9日於館內演講廳舉行的「相生共和:數位科技與典藏藝術國際論壇」揭開序幕,回應了「日新月異的科技如何應用在人文領域的美術館中?」此不斷循環的議題。

 

論壇一開始由林志明館長引言,他提及國美館自104年起長期執行「臺灣科技融藝創新計畫」,目的在推動科技與藝術的跨界結合,也舉了近年來國美館在科技應用上的成果,如典藏國寶林玉山的《蓮池》透過互動多媒體讓觀眾與畫作有不同的觀賞體驗,以及運用VR互動技術與多感官互動裝置轉譯李明則的《左營蓮池潭》,前後推出「蓮池潭外傳」、「蓮池潭外傳普拉斯+」兩個系列,另外也預告館內將有兩個科技藝術的大型展演計劃,包括當天發表者邱誌勇教授策劃的「後.技.藝—科技部藝術研究展」與「2020臺灣國際光影藝術節」。

除了以上在展示的應用成果外,此次論壇將焦點放在數位科技與典藏藝術交會上,邀請國內外的專家學者分享最新案例與相關思考,分為三個場次、三大主題:

第一場次:突破邊界.科技與藝術的共融,由香港城市大學Harald Kraemer副教授以「美術館中運用互動裝置,是否是個詛咒?」這個宣言式的疑問句做為破題,他對於動科技讓美術館觀眾能夠主動參與,使得共同創作的概念出現給予肯定,這樣的趨勢又與自拍文化消費娛樂結合,使得美術館宛如遊樂園般,因此提醒場館在科技應用上不要過度著重技術的炫技上,而應該在內容上進行開發。

 

邱誌勇教授接續提出科技藝術展示中數位轉譯方法上的六個歸納:1.藏品科技藝術化,如吳天章《別說再見》與前面提及的「蓮池潭普拉斯:多感官互動展」;2.線上展示,如google arts &culture、Europeana等雲端運用;3.互動展示,如史密森尼設計博物館的「智慧筆」、克里夫蘭美術館的「ArtLens Wall」、國美館「寶庫解密」等;4.虛擬展示,即當今VR(虛擬實境)、AR(擴增實境)、MR(混合實境)、XR(延展實境)在美術館的應用,就以紐約現代藝術館「We AR in MoMA」做為代表;5.3D掃描與列印,如對歷史文物進行3D掃描建立資料庫;6.沉浸式投映展示,如日本Teamlab、臺灣新銳團隊參式在花博的展演。

 

第二場次:創意對話.跨域的連結與合作,兩位講者皆來自荷蘭,分別為台夫特王子館館長Janelle Moerman與Capitola VR公司共同創辦人Simon van Cleeff& David Robustelli。館長先從荷蘭博物館現況的大背景談起,荷蘭官方目前發給國民國家博物館卡,因此創造出平均每人每年六次進出的高流量,也不斷精進對於多元背景族群如何去參觀的友善設計,近年來也活化廢棄倉庫與工廠轉換成展場,她也提到自身過去在公共廣播網的媒體經驗,從類比轉換到數位也只是短短幾十年時間,科技所帶來的便利能提供具歷史包袱的博物館進行創新活化,透過創意說故事的方式創造特殊體驗。

 

Capitola VR合夥人則以企業如何與公部門博物館/美術館的合作經驗分享起,他們長期藉由科技將博物館的互動導覽進行遊戲化,此次不藏私提供四個與客戶溝通所使用的案例原型,包括1.與萊頓市政府合作,結合林布蘭的畫作資源,進行科技應用的城市導覽;2.梵谷博物館在梵谷逝世125週年時藉由雲端互動系統,與觀眾進行這位神秘畫家身世的125個問題之創意解答;3與4的案例都來自荷蘭海牙的莫瑞泰斯皇家美術館,也都取材自林布蘭的畫作,以《Saul and David》出發藉由軟體設計創造出「HoloLens」體驗,另一個由著名的畫作《尼古拉斯杜爾博士的解剖學課》出發,藉由真人3D掃描建模、熱點點擊重現畫作中的每個細節並應用於手機AR APP,使觀者彷彿能進入畫作的世界裡。

第三場次:科技應用.數位典藏與歷史再現,兩位講者分別來自亞太的澳洲與中國,以地方博物館如何以科技進行歷史場景的再造案例進行分享。澳洲迪肯大學講師也是CADET VR研究室研究員KajaAntlej特別回溯17到18世紀博物館中的展品是可以觸摸,近年來沉浸式XR科技普及,使得觀眾可以用不同方式近身接觸這些歷史文物,她現場就舉了應用於恐龍挖掘、歌劇戲服設計、獨木舟考古的案例,在多方跨領域合作下促進觀眾使用沉浸式體驗,重新與歷史遺產互動。

 

另一位來自英國諾丁漢大學寧波校區也是NVIDIA MR(混合實境)聯合實驗室創辦人庄以仁教授則分享他與寧波博物館合作的案子,透過田野調查結合虛擬實境、擴增實境將歷史場景保存起來,他也提及近年來在城市高度發展下,許多老建築還好在團隊的數位保存紀錄下,完整留下當初的建築模組,這也令他反思過去過於著重實體價值,但也許在未來世界裡數位所保存的物件更接近本真?中國的實踐成果能對照論壇當天在國美館同場開幕的「數位機動的寫意與寫實—智動與點雲」,當中夢想動畫團隊的《互動點雲的時空互動》一作結合了「臺灣數位模型庫(TDAL)」與國家太空中心空拍圖所完成,透過多種測繪科技對臺灣重要歷史建物進行紀錄,更進一步轉化為3D立體與點雲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