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第031期專題視線I

一〇九年全國美術展 主題牆

文、攝影/朱以夫

回顧美展的舉辦本就承載著激盪臺灣美術發展的責任,從臺灣省全省美術展覽會(全國美術展的前身)至今的各種官辦比賽,總吸引許多創作者的爭相擁戴,百家爭鳴的過程中有不少美術大家因此崛起。國立臺灣美術館自民國
100年辦理全國美術展以來,也已邁入第十個年頭,誕生無數美術新星,其中備受矚目的「免審查獎」,更是需要連續三年在同一類別獲得前三名才能擁有的殊榮,而本屆美展中,就誕生唯一一位免審查獎得主—雕塑類金牌獎侯連秦(雕塑類107年金牌、108年銅牌)。今年度一〇九年全國美術展,從989件作品中,經過初審、複審兩階段的評選,共計127件得獎、入選作品及7件免審查獎作品,自620日到927日於國美館103107203205展覽室及美術街展出。

 

本次各類別作品所探討的議題非常多元,包括政治歷史、社群文化、自我審視、觀念重構等,可由作品中看出藝術家不斷地剖析議題並深刻地反思現況。展場第一個進入103展間的油畫類觀賞,陳羿如以「抽象的寫實」將情感具象化的金牌獎作品〈精神肖像〉與葉治伸以自身對文化觀察和體驗,由外而內「寫實的抽象」的銀牌獎作品〈文化之間〉,這兩件作品形成一個有趣的對話;同樣作為具有悠遠歷史的西方媒材—水彩,劉佳琪的金牌獎作品〈末日練習曲〉就試圖在固有框架中使用不同的基底於畫面,製造迥異的肌理與紋理,探尋新的媒材表現可能;膠彩類金牌獎得主陳瑞鴻的〈鎮魂歌-負重前行〉,延續了2014年太陽花學運對社會的關注,至今香港反送中事件,利用膠彩的線條外加水墨暈染,來詮釋人與社會之間的情感交織,此位創作者今年也入選綜合媒材類,表現傑出;版畫類黃得誠的金牌獎作品〈與妳相遇的那片海〉回歸到媒材最初的魅力,刻意簡化物件,展現版畫獨有的印痕及色彩;本屆金牌從缺的攝影類,其銀牌獎得主蔡玲珠的作品〈浮光〉,探討物品狀態並回溯其本質,同時將生命感悟投射其中。

 

接著位於二樓展廳的水墨類,其金牌獎得主黃靖淳的作品〈追光者〉,融合膠彩的絹本作為載體,在傳統水墨脈絡發掘新的視覺體驗;同展間的還有書法類金牌獎-陳俋佐〈篆書康南海詩聯〉,展現了文字所具備的圖像性,更將篆書與行草書用筆實驗結合,開創當代的佈局與意境;通常其它美展都與書法合併收件的篆刻類,在全國美術展今年就從36件作品中評選出金牌獎—劉俊男〈三更篆刻〉,作品傳達在時間流轉、改變的過程中,從而觀察線條的各種變化。雕塑、綜合媒材及新媒體藝術相對其它類別較無媒材的限制,故可看到這三個類別之得獎作品無論在內容或形式的表現上,均更顯多元;雕塑類金牌獎得主侯連秦的作品〈腦內意識〉描述精神意識與空間造境的關係,並以質感轉換的手法呈現生活中的突發事件;綜合媒材類金牌獎-盧均展〈中興664〉以3D列印呈現裝設在鴿子身上攝影機所拍攝的影像,探究不同系統的差異與慣性;新媒體藝術類金牌獎-陳冠中〈耗盡所有精力直到我高潮為止〉,利用身體肌肉經感測器所合成的聲音,並將作品意涵的發掘導向觀者,試圖反轉觀看作品時的習慣 

在現今幾個臺灣官辦的大型美展中,因各自的簡章規範、評選制度和宗旨不同,得獎作品所形成的風格就不盡相同。全國美術展的「媒材分類制度」,是十一個媒材類別無論在初審或複審,都是獨立評選出各自得獎的作品;這樣的規章的確較傳統且封閉,直至去年新增的「綜合媒材類」,打破了不同媒材間的對話可能,使之更能契合時代脈動;但此舉是否真的適切,值得重新思考,縱使越來越多規範的修改是為了因應這個時代的美術發展,但筆者認為保留此制度或許也不失為傳承和致敬過往美展的一種特色表現,這不涉及美術發展的好與壞,套用一句話「規定是死的,而人是活的」;或許,在這樣的限制下,反倒更能深掘媒材的無限與打破固有的思考界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