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第031期專題視線II

膠彩類金牌獎〈鎮魂歌-負重前行〉(攝影:朱以夫)

文/朱以夫   圖/國美館提供

 

本篇經由筆者與藝術創作者陳瑞鴻之訪談,擴展至美展及現況的探討。全國美術展依照媒材分類評選的規範,依照現在藝術創作的發展態勢,是否存在限制與阻礙參展作品的多元可能性?筆者在這次的美展中發現三位創作者有入選兩個類別,其中又以膠彩類金牌獎並同時入選綜合媒材類的陳瑞鴻,最引起筆者的興趣。在實際與陳瑞鴻進行訪談過程中,補足了在展覽現場無法取得的作品資訊。

 

筆者在實際與館方確認此次參賽狀況後,有許多參賽者都有投遞兩個(或以上)類別參賽,但最終結果就只有三位入選兩個(或以上)類別的獎項─水彩與油畫、篆刻與書法、膠彩與綜合媒材,前兩者在媒材的關聯性上似乎超過膠彩和綜合媒材間的緊密度;陳瑞鴻在訪談過程中表示:「我覺得報名分類上很有趣,體現藝術家在進行投件上必須先『自我審查』。……我想要挑戰傳統書畫的意圖,但回過來檢視全國美術展在簡章對水墨類的複審送件規格:『作品於展牆布置完成之尺寸,任一邊不得超過240公分。』可見主辦方已設限水墨類唯一平面的架上繪畫形式,沒有我這異類的容身之處,因此認為綜合媒材類接納了我。」綜合媒材類別的成立,具體的打破過往媒材範疇的限制,吸引不論在技法還是思維上意圖創新卻又不符合某些媒材規格限制的創作者投件。

 

全國美術展在評選上雖以媒材分類,卻可看到創作者充滿對抗體制的本能,這或許就如塗鴉一般,當有一個區域為合法塗鴉空間時,這時該視此區的圖像創作為壁畫,還是塗鴉?從雕塑類銀牌獎的作品〈看Monitor〉,形似面具雕塑的物件結合新媒體元素,在本展中亦可視為綜合媒材,但創作者企圖在「雕塑」的框架內找尋與其他媒材對話的可能;綜合媒材類金牌獎作品〈中興664〉,以不規則的雕塑物件探討「人」慣性思考與觀看方式,類似於觀念雕塑的創作表現;又水彩類的金牌獎得主劉佳琪在館方訪談中提到:「現在的繪畫中,很多都不再侷限在單一媒材裡面,所以當你跨到其他媒材的時候,兩種媒材可以逬出更多火花……我想要讓水彩的媒材有無限的可能。」他以水彩為媒材中心出發,嘗試與其他原料結合,力圖在水彩的慣性視覺中突破;而膠彩類與水墨類金牌獎作品卻也反映出有趣的現象,膠彩試圖加入水墨的暈染,而水墨使用膠彩的絹本載體;當然這與水彩、油畫等擁有悠久歷史的媒材一樣,在繪畫發展到某個階段時,所有的圖像技法都已被使用了,創作者只好將第二種或更多的媒材進行融合,希望能從中產生新的「狀態」;只是這樣的「狀態」可能也已飽和,創作者也將面臨更嚴困的考驗。

 

全國美術展傳承了全省美展的評選制度,就如同上段文字所述,艱困的狀態加上封閉且媒材先決的簡章辦法,造成相對的「限制」,卻也讓某些類別受到較妥善的「保護」;在主流的創作風潮中,總是不斷不斷地去跨足,這確實也是更有力量的以多重面向去形塑一件作品(計畫),但筆者對於全國美術展現有的媒材規範依舊抱持著樂見的態度,保有部分媒材表現空間的同時,又不失對當下美術發展的照應,考驗著藝術創作者,也考驗著觀者;最後引述陳瑞鴻在訪談中提到他參加美展時的心態:「在此美展作品中,我有點使命感希望可以每次提交作品都有點突破性,從裝裱襯板到繪畫的基底材,到這兩年對於社會現實議題的關切和轉譯,都讓我認為是在台灣膠彩繪畫中比較奇特的,只不過自己依然很虛心地在此媒材的特性持續探索與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