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第033期專題視線I

文化部部長李永得受邀「版印潮」開幕致詞

文 ∕ 曹志宇  圖 ∕ 國美館提供

 

接續74日開展的「中華民國第十九屆國際版畫雙年展」,國立臺灣美術館7月18日再度推出版畫主題展「版印潮」。呈現廿世紀以來國內外藝術家創作的版畫,以及相關的圖文出版。藉由版畫―這一形塑近現代大眾文化面貌,造本身飽含雙向溝通、再詮釋潛力的媒介形式―串聯現正舉行的競賽型雙年展以及以典藏為核心的主題策展,於地域交流暫時停擺的「後疫情時代」,以展演活動開拓不同世代、不同族群的對話場域。國美館邀集觀眾,近距離地細讀版畫,從中體驗不同文化間的特殊性與普遍性。本檔開幕式,由文化部李永得部長、國美館林志明館長、策展人簡伯如偕同藝術家一齊共襄盛舉。

 

文化部部長李永得表示,「『版印潮』作為配合國際版畫雙年展企劃的主題策展,凸顯版畫在國美典藏,甚者國家文化品牌中的特殊地位。」文化是生活風格具體而微的縮影,乘載視覺形式的版畫更促成了近代已降的藝術常民化,持續豐富生活內容。雙年展以向全球邀展的國際級規格,打開臺灣與世界交流的窗戶;「版印潮」由內而外,讓我們驚艷於臺灣蓬勃發展的視覺藝術。

 

國美館館長林志明指出,「版印潮」為國美館本季最重要的展演活動之一,這也是自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大型活動瀕臨絕種以來,國美館少數高規格的開幕式,「希冀藝術家以自身的符號轉譯文化脈絡、自我洞察、個人經驗或對社會時事的省思與辯證。」國美館在探索物質性的「版」上,本檔策展計畫具有相當的企圖心。「版印潮」以典藏為核心,力邀私人藏家加入,充實展出陣容。由近現代的國際級大師,與明清以降至當代,由臺灣製作之版畫,兩條主線交織,雙軌並行,在對照、對讀中呈現臺灣與世界交會的關鍵時刻,於版畫創作迸發的火花與靈光。

 

「版印潮」開幕式同時邀請,版畫藝術家同時也是本次版雙的評審委員沈金源、參展藝術家陳曉朋、林仁信與翁梁源等,作為本次受邀展出的版畫藝術工作者,以身為度,分別對國內版畫發展的現況,分享各自的建言與關懷。

 

沈金源指出,版畫自誕生之初,一路走來,始終扮演推動生活美學的重要角色,許多鄰近國家,如日本、韓國皆將版畫製作視為跨文化比較與交流重要的管道之一,在各鄉鎮普設「版畫工作室」,吸引國內外藝術家駐村,較可惜的是目前國內並沒有如日韓這一類地方型的版畫工作室,臺灣在舉辦「版畫雙年展」這樣吸引全球目光的獎賽平台之際,我們走出美術館之外,各地相關配套的硬體設備,仍然亟待產官學合力充實。

 

林仁信提問「版畫是什麼?版畫是原作嗎?為什麼售價普遍低於原作?」相信上述的疑問,或時不時在觀眾的心中糾結、盤據;林仁信認為,版畫不僅是藝術家親手呵護的作品,它亦不因反覆製版與流通減損自身的價值,只因製作上「以版為介」,具有間接與複數性等特質,比起其他如油畫、水墨一類的創作形式,更為親民,且更容易交流,屬於一種傳播效益高的藝術創作。

 

翁梁源則以本次受邀參展的「數位版畫」為例,指出廿一世紀鋪天蓋地的數位加值與應用,對傳統製版技術產生的衝擊。「純粹版畫」在今日儼然具有文化遺產的嚴肅意義,當數位影像、併用版及複合媒材等當代藝術常見的創作手法,成為版畫語言之一時,這現象表示我們已進入了一個「多元開放」的時代,版畫將不僅是過去溝通的媒介,作品本身或更趨近一種「反射觀念」的介質,這亦吻合製作時「以版為介」的核心技術。

 

最後由策展人簡伯如,提綱契領,依序由四大子題―「名家經典」、「寫實之力」、「現代風尚」、「當代演繹」,現場導覽,介紹本次展出內容。「版印潮」的構想自去年初誕生,前後籌備超過一年半,過程中還得到許多私人藏家的鼎力襄助。本檔展出85位藝術家之作品,包含版畫創作94件,圖書文獻15件。「版印潮」在主題策展的關照下,重新編排這逾百件的作品,凸顯來自不同世代的版畫工作者透過版畫創作相互對照與對話的情境,因特別珍貴,為善加保存,籌備之初即規劃分為上、下兩檔展出,「版印潮」由是更具有大規模地揭露版畫發展的歷史意義。

 

對觀者來說,透過現場與日常相關的作品,譬如出版物封面、向文化局借展的年畫與製版,「版印潮」不僅關注藝術誕生的現場,策展更試圖回應版畫富含「大眾文化」的特質,呈現藝術家與觀者間特殊的平行位置,版畫如同立鏡的一體兩面,反射亦反思此時彼刻的影像與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