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第033期專題視線II

「版印潮」主視覺入口

文 ∕ 曹志宇  圖 ∕ 國美館提供

 

國立臺灣美術館現正展出的國際版畫主題展「版印潮」,綜計囊括廿世紀以來,國內外藝術家、共109件作品與相關以版畫技術製作的出版品。依據展出內容,策展人簡伯如自「版印潮」延伸出「名家經典」、「寫實之力」、「現代風尚」、「當代演繹」四大子題,綜觀版畫如何從文化影響和美學趨勢兩方面,回應時代、引領潮流,重溫藝術家的手與眼。

 

「名家經典」展出畢卡索(Pablo Ruiz Picasso, 1881-1973)、馬諦斯(Henri Matisse, 1869-1954)、夏卡爾(Marc Chagall, 1887-1985)、安迪沃荷(Andy Warhol, 1928-1987)、培根(Francis Bacon, 1910-1992)、克里斯多(Christo Jaracheff, 1935-2020)等二十世紀世界藝術大師媒材與形式多樣的版畫創作,展覽現場如同一幅幅才華洋溢的藝術家群像,他們的才華大幅度地改變了版畫原處於被動,附帶作為圖解或圖像說明的尷尬角色。譬如,現場展出的馬諦斯的〈夏娃三〉,策展人認為,這件作品〈夏娃三〉應是來自藝術家自製的數個版畫系列之一。馬諦斯熱衷製作版畫,遠近皆知,在他家裡甚至就有一套方便製版的設備,〈夏娃三〉以速寫般精練、流暢的線條,刻劃一幅正面入畫的女子半身像,如同反映藝術家與他的好友們,交流、談晤,各種話題應接不暇、火花四射的氣氛,版畫無形間保留下當時的人情味和溫度,如同一場持續進行至今的「紙上沙龍」,版畫擴大了藝術家的交流圈,同時因其「複製性」,版畫亦成為現代藝術家推樂於自我介紹、傳播推廣的媒介,宣告大眾文化與藝術緊密結合的廿世紀,悄然來到。

 

「現代風尚」以製作於臺灣的版畫為例,聚焦廿世紀中葉以來,受西潮影響的現代版畫運動,突顯版畫在傳統文化現代化過程中扮演之推介角色。其中,兩波由日人與戰後第一代藝術家引發的浪潮,特別引人注目。現場展出,日籍藝術家西川滿(1908-1999)操刀製作的刊物《媽祖》。在最後一本,1938年的終刊號,可看出西川個人製作這套書的關懷所在,「弦於高鳴時斷,故餘音嫋嫋。《媽祖》全卷,其後自當永遠珍藏於好事者囊篋底矣。此亦《媽祖》問世之本意也。」原來,書籍本身對西川滿來說,竟是一套限定製作的版畫,包括手工裝幀、定量發行等技術,缺一不可;他以慎重的姿態,如詩一般的語言,保存傳統文化的基因,顯見臺灣文化已到達與現代相遇的關鍵時刻。在臺另一波現代版畫運動,與50年代以降,由五月、東方畫會成員至陳庭詩(1913-2002)等人的實踐息息相關,現場展出陳庭詩的作品〈蟄#1〉,震撼人心,構圖中將一大圓安置於畫面中央,兩個不規則的梯形自左右環抱,三個幾何形,彷彿從結合中逐步解離開來,「宛如幽暗天穹裡突來的一閃雷鳴爆破的巨響。」(劉高興,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18。)

 

眾所周知,現代機械複製與系統性的傳播體制出現前,版畫一度扮演傳遞圖像資訊的重要角色,版畫如實反映社會變遷之餘,其畫面本身更透露了集體的想望與現實,版畫的製作與觀看由是具有濃郁的社會性,這深深影響了革命浪潮中成長的文化人。廿世紀的臺灣亦有一批版畫工作者受版畫無遠弗屆的威力感召,以「寫實之力」為職志,反映的社會面貌,直指人性。現場展出方向(1920-2003)的〈反攻〉與黃榮燦(1916-1952)的〈搶修火車頭〉等一系列關注人間世的版畫,方向透過以木刻版畫來表現強烈的愛國情操,折射出戰爭期間對於人體高壓管控與箝制;黃榮燦〈搶修火車頭〉製作於「228事件」爆發前一年,工班修理火車頭的畫面,仿佛聚焦這塊土地處於政權過渡之際,百廢待舉的日常。

 

本次「當代演繹」廣納歷次雙年展獲獎作品,呈現自版雙開展的80年代以來,版畫由物質性的單向傳播語言,轉向議題與觀念併行,舉凡「全球化的文化混種、政治抗爭、後人類、環境生態、科技、跨物種的議題不一而足」的圖像視界。譬如本次「版畫潮」主視覺LOGO,來自羅平和的版畫〈達悟的夢魘–9〉,同時也是第18國際版雙銀牌獎作品。羅平和在三角形如同達悟丁字褲的特殊構圖中,呈現文明發展產生的「核廢料」如何成為在傳統的神祇之外,擾動當地的夢魘有人希望政府撥發的補償金改善生活,有人則語帶保留,對族群集體的命運深表擔憂,然位處於圖像邊緣的原生植物仍兀自的開落、盛放。與「寫實之力」中展出的木刻名家相較,羅平和的作品如同逼近「全貌觀」、目擊式的影像田調,一如詩人的絕句「城春草木深」,客觀的筆調背後掩藏,社會即將分離崩析的事實。

 

達悟作為臺灣南島語族的一支,達悟的日常離不開鎮日伴隨他們生命成長的海洋;策展人選擇〈達悟的夢魘–9〉擔綱主視覺,亦反覆提示了展覽命名「版印潮」的特殊意義潮亦可說是反映臺灣,四面環海,動靜之間,深受外來影響的本質;一代代潮水接連的推波助瀾下,社會不斷受納各方的能量,終在廿一世紀,醞釀島內蓬勃發展的視覺文化。今天,視覺文化、版畫做為一種描摹現象的中性詞,其觀看與製作,有力地回應這個變化萬端的此刻;「版印潮」,回歸於人與物,手與眼的體驗;在新冠疫情急遽變化的當下,「潮」如同溫柔的海浪,更具有一股撫慰、安定的潛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