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第036期專題視線II

成果發表會教案設計(大合影)

文∕王振愷、 資料提供/國立臺灣美術館館員 鄧淵仁、攝影∕國美館提供

 

從近年來臺灣美術館的發展脈絡觀察起,除了各縣市開始積極地籌建地方型美術館外,也能發現過去傳統美術館具備的四大基本功能:展示、研究、典藏與教育推廣,隨時代有所延伸與轉換,新博物館學興起後,將過往對於「物件」的關注轉向人本思考,美術館中的展覽焦點從單純藝術作品觀賞轉向觀眾體驗與介入。來到21世紀,當代美術館朝向更大眾開放,觀眾參與與需求成為指標任務。

 

2017年開始,公民的文化參與權納入國家的重要政策中,臺灣文化部與教育部跨部會合作試辦「文化體驗教育計畫」,如果回溯國立臺灣美術館作為此概念實踐場域之歷史,其實早在2013年底起,館方就開始籌辦「國美藝研坊計畫」,當時以學校教師作為培育對象,嘗試融合戲劇、音樂、舞蹈、科技等類別進行跨領域整合研習,能夠提供多元的藝術教學之方法。

 

20132015年期間多方嘗試下,發現「戲劇」最能將不同藝術形式進行涵蓋,加上2017年有了相對應政策的資訊挹注,國美館這幾年沒有間斷地邀請目前任教於國立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研究專長兒童戲劇、創造性戲劇的陳晞如老師,以「互動式導覽」此種新型態的導覽模式,開辦一系列推動的課程與活動,包括:「畫的『復語術』」、「國美戲遊記」、「國美小劇場」等。

 

有別於過去傳統導覽模式,觀者都是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互動式導覽」更著重觀者的介入,這些導覽研習課程以臺灣美術既有的文本和研究資料為基礎,透過館校合作模式為學校教師打造出展覽研習與藝術跨領域課程,期望幫助教師在導覽與教學時,能拓展為多元感官之體驗,並引導觀眾能進一步闡述想法,將創造性戲劇原理注入導覽活動中,使之成為雙向動態的展演。

 

就過去筆者針對陳晞如老師的訪談中,她提及「互動式導覽」共具有三個步驟:第一步是過往以知識性的方式進行作品的解說,這是目前多數博物館與美術館的傳統導覽方式;第二步,接續在觀眾理解畫作的基本概念後,進一步透過肢體與聲音進行演示,跳脫過往依賴語言文字,這會使觀者更能身歷其境,讓觀者身體進入畫中世界;最後一步是觀眾的思辨問答,透過他們的反饋可以清楚檢驗前面的步驟上觀眾有沒有達到成效。

 

2020年延續過去以「互動式導覽」為方法,展開以「嘿!讓我參藝角」為題的文化體驗教育之研習,於今年7月、8月各安排一梯次的課程,課程重於教案實務,分為基礎課程及進階課程:基礎課程部分中,著重對於「互動式導覽」的認識,嘗試打破種子教師們對於傳統導覽的方法,講師也帶領學員從自我介紹、破冰遊戲等開場技巧學起,接著以國美館典藏品如李足新的《老兵的夢》、李梅樹的《曙光》、黃銘哲《黃槴子花》以及洪瑞麟的《礦工頌》等案例為基礎,讓學員透過自身參與體驗不同的互動式導覽教案,參與後讓學員進行分組設計簡單的導覽遊戲,透過這個方法讓國美館典藏品有了教育層面上的再利用。

 

進入到進階課程部分,同樣是互動式導覽教案之開發,進一步幫助學員認識不同的教案設計策略與導覽技巧,特別著重在觀察畫作和圖像,設計出能引導參與者觀察和思考的有效提問,在這一套完整課程洗禮後,期望學員能將互動式導覽的三個步驟有完整的認識。目前「嘿!讓我參藝角」文化體驗教育研習活動及成果發表會都已圓滿結束,今年十月,國美館將針對不同族群舉行相關「互動式導覽」推廣活動,藉由不同型態的導覽模式引發觀眾對於藝術的興趣與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