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第037期專題視線I

展覽主視覺 (胡鐘尹 攝)

文 ∕ 胡鐘尹

 

國美館9月底於數位方舟展廳熱烈推出的「滲透次元壁–臺日漫畫美學當代藝術特展」,邀請對動漫美學與數位藝術相當熟捻的青年策展人羅禾淋擔綱策展計畫。本次特展展出28組臺灣、11組日本藝術家個人及團體的作品,以「個人」、「他者」、「諸眾」點線面的立體連結,推導出策展主軸「滲透次元壁」的概念,次元象徵的各層不同世界的人物與事物,它們外緣的框架與介面,透過今日擬像科技之賜,逐漸溶解籓籬,二次元的虛擬角色活現在人們面前,也在一個向度裡融入人的真實感知維度。

 

羅禾淋在策展論述中特別提到:「隨著社群網站的崛起,漫畫逐漸產生了自己的生態系(Ecosystem)這個生態系,使得漫畫可以是文化、工藝、產業、經濟,甚至是美學藝術,因此『從網路開始的漫畫生態系』將用拓樸學(topology)的方式,以連續映射,把漫畫生態座標系統的維度取出,橫軸的部分為結構維度,其中縱軸的部分為歷史的維度。」

 

在進入展場前,值得先特別介紹的是「AR漫畫與無牆美術館」的軟性展演規劃,觀眾在美術館外緣,從特定角落、店家與街訪尋覓,透過手機下載「滲透次元壁」APP軟體,以定位踩點、點擊激發的ARAugmented Reality擴增實境)參與方式,使虛擬角色跳出來與我們互動,大眾置入一種依循著線索,進行探險尋寶的樂趣,每一個角色跑出的對話框就像一個引線,牽引你循線來到下一個地點發掘,從數位方舟外圍、國美館本館、審計新村、五權西路與五權二三街的十字軸線展開,讓觀者一面尋點,也一併認識美術館建築體的周邊生活圈與在地文化景觀。漫畫人物置身在旁、23件虛擬作品的登場,帶給觀者驚奇的無牆美術館體驗。

 

進入數位方舟的主展廳中,我們首先會被日本藝術家八谷和彥(HACHIYA Kazuhiko)的「單人飛行器裝置」所吸引,藝術家實際製作了一個可以操作的飛行器,親自乘坐、起飛、遠眺、再降落,最後轉換為平面的漫畫造型線條,融合了體驗過「飛」的感覺,再畫出的漫畫作品究竟是什麼樣子呢?八谷利用相片、錄影、模型與特殊望遠鏡模擬的高空視覺,要讓大家體驗他的飛翔,再進入他的圖像作品情境中。

 

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實驗室提出的作品〈觸形〉以穿戴式電子裝置,模擬孔雀開屏等動物的身體作動狀態,讓人也能從中體驗其中的動態感應。臺灣藝術家陳依純與漫畫家左萱的合作作品〈混昧於神之鄉之後〉透過台灣民間信仰與民俗元素,結合漫畫家作品《神之鄉》男主角與父親之間的複雜情緒及互動關係,搭配不斷旋轉的銀色陀螺動力裝置,表現對於人們的現實生活、心理與認知失調,產生「混昧」的糾結,意欲進一步突破的狀態。

 

展場中段的臺灣漫畫歷史簡表,完整的列出臺灣漫畫發展的歷史階段與重要成就,一表雙軸的對照日本同時期的漫畫發展,配合一旁展示櫃的經典漫畫實體、遊戲機與哥吉拉公仔,後方設有實體漫畫書的閱讀區,產生寓教於樂的效果。

 

其他部分還有霹靂布袋戲製作團隊、角色設定與二次創作的活化、原民主題及頭目的視界、四百年臺灣近代史戲說等眾多有趣的作品,等待觀者穿梭之中。

 

在這次展陳作品的策展規劃上,觀者可以看出策展人在思考一個動漫展的呈現時,是以一種以關係與知覺連結的方式,突破傳統對漫畫美學的單點式閱讀,以體驗擴增靜態影像的侷限,提取漫畫本身在取攝現實物件轉化為作品形式精練的意義,意義最後能化為「藝意」的美學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