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第038期專題視線I

2020台灣美術雙年展 宣傳外牆 (胡鐘尹 攝)

文 ∕ 胡鐘尹

 

「人有自由意志,成人成獸全靠自己。」盧克萊修 Lucretius Carus)〈物性論〉(De Rerum Natura

 

2020台灣美術雙年展〈禽獸不如〉由藝術家姚瑞中擔綱策展,從佛教世界觀裡六道輪回的「畜生道」角度,回看「人類中心主義」在倫理上的思考。人與物、人與環境、動物與棲地、世界與靈魂。 從藝術家作品中的換位視角,回應瘟疫、環境、天災與人禍,不平靜的一年。

 

在策展概念上,策展人運用七個子題展區的規劃,呈現49組不同藝術家的表現手法與創作形式,分別為:第一品–獻祭與救贖;第二品–生物經貿潛史;第三品–無名戰爭肖像;第四品–實驗室/手術室/標本室;第五品–節慶∕沙洲/綠覆率 第六品–獸倣者∕獸形人;第七品–棲息地/動物園∕國家公園。

 

這七個子題,大抵而言可歸納為「神仙與超靈感應」、「人性與社會」、「物與其景觀」、「動物,環境與其因素轉換」四個視角來探討問題。

 

進入美術館主體之前,外圍草坪三位藝術家的作品,正好可清晰的看到「動物」、「人」、「物」三者產生的有趣呼應。

 

觀看楊順發的〈台灣土狗〉、廖健行以節慶活動紀錄下的〈狗年〉、〈雞年〉、〈豬年〉,狗兒社群以感應與肢體動作進行溝通,小群而寧靜。對比人類社群以語言與強烈的視覺量體進行交流,形成截然不同的社會模態。而彭一航的〈幽靈公園〉系列,取攝公園與公共空間裡人造動物雕像,影像帶有詭譎的感覺,人的仿造物與裝飾品。由此思考,我們有時會無意識的將一些東西「物化」而組成我們生活在其中的景觀世界。

 

首先「神仙與超靈感應」部分,101展覽室林鉅繪畫〈神聖考〉中宛如修羅凝視的陰陽、人神同體形象,指出每一個自我,慾望的橫流、縱情於五感的罪衍,終將如實的面對內心。陳建泯〈像生秘境〉運用鋁箔包裹製作的神祉雕塑與物件反射幽微的亮光,就像一座遺落空間中的意念徘徊。107展覽室蕭聖健的〈歸〉以細絲、鳥鳴以及中央轉動的樹木年輪,在通紅的空間中,讓觀者感到如夙願,又如未了結,也帶有一點鬼魅之氣的寒慄,從一種內在聲響的召喚,探討那些在身處環境中貌似和諧的疙瘩與感應。

 

「人性與社會」的面相裡,大廳盧昱瑞的作品〈漁場:魷釣船〉在現場建置了一間模擬船艙,走進艙內看見這些外籍漁工,他們狹小的床,禱詞、書寫的字句、天數計算、家鄉照片與無法訴說的寂寥,旁是循環撥放的紀錄片段,眾多的人齊力推進巨大的機具與輸送繩。以旁觀者的角度,看待這眾多之中的個體,他們的情感,感受,以及跟我們一樣的自由渴望。

 

101展覽室林人中的〈狐仙紀念堂〉營造使人感到放鬆的彩虹光波、白石與造園,中央祠堂撥放一份名單,是在歷史中透過自身才華、造詣與經歷爭取平權的同志之士,在安息的祠堂中,讓眾人不要遺忘對人性的平等對待。

 

「動物,環境與其因素轉換」101展覽室杜韻飛的作品以一種古典肖像攝影的典雅,拍攝一群在安置所中即將安樂死的狗狗,紀念、賦予牠們最後的生命尊嚴,讓觀者看待這些照片時,產生一種莊重之感。102展覽室李立中以「軍鴿」為主體置入二戰前後的時空轉移,以人觀鴿,以鴿看人展現其歷史向度的討論。展場中一組錄像作品,特別以鴿子穿戴飛行紀錄的影像,隨著翅膀擺動的聲響,宛如戰機凌空交戰的氣流聲,讓觀者以動物的角度,回望物種與環境彼此之間的互動關係。

 

202展覽室許家維的〈石頭與大象〉、〈黑與白–熊貓〉一樣企圖以換位的動物視角,討論亞洲的殖民史,人類在其中如何透過動物的協助、研究與利益交換,達到政治經濟的目的,在作品中許家維以幽默的手法,切換話劇表演、口白與文件圖像,讓不同面相獲取的資訊,能夠在同一個介面上開鑿不同的認識。

 

在「物與其景觀」的部分104展覽室孫培懋的繪畫採用類似彩色負片的效果,描繪「景中人」、「人中物」的奇觀感受,人物置身巨大的樂園裡,或佇身端看大水族箱內的巨大紅龍魚,人在「物的奇觀中」不斷尋覓感知的路徑。

 

黃可維的繪畫分別以光的折射、流動的顏料,筆法依貼著動態的研究,聚焦靜物繪畫,產生某種特異的空間境遇,畫面上的視覺由移與曖昧效果是介質轉換激發的思考,使觀者進入一種以物觀界的奇幻感受。莊培鑫的〈數位標本〉以3D列印模型、泡棉、陶與與石膏,搭配廣告紙與切片式的圖片「穿戴」,使作品以一種扭曲、斷片、訊號元發送、形象具體卻細節模糊等,表現訊息時代人的日常經驗,及某種物件轉換過後產生的解讀。

 

一念一世界,意志成就其生命格局與最終表象。被囊括在內與被排除在空間之外的嘆息,終會透過視角的拼組,看見物與我形構的整體世界,2020「禽獸不如」台灣美術雙年展,要破除藝術自我膨脹的無明與虛妄,從一種對諸眾的同理心,發掘在創作裡難能可貴的問題探索與普世價值關懷,由此對人精神探索與其所能成就的,投以更高的期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