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第039期專題視線II

大風吹遊戲進行中

文 ∕ 曹志宇 圖 ∕ 國美館提供

 

自年初以來,因新冠肺炎衝擊,全球許多座博物館選擇暫時閉館,阻絕人流,降低群聚感染的風險,這大大打擊了社會賦予博物館從事「教育推廣」的職能。在上述背景下,反突顯出今日國美館與眾不同的優勢――「臂距原則」運作下的歐美博物館,尤其仰賴參觀人次創造經濟效益支持館務營運,相形之下,國美館因「文化近用政策」有力地支持,配合館內無障礙設施加速改善,涓滴成河,反一舉打破了疫情下倍加疏離的人際關係。對於館員、志工來說,此際正是全面厚植內部基礎能量,加速館內組織橫向聯繫與串聯,凝聚向心力的絕佳時機;對於弱勢族群與過去博物館低度關注的青少年來說,眾人所體驗、感受到的,不僅是疾病的威脅,更重要的是,國美館提供一感同身受的框架,大家在此透過宛如「客製化」的參訪體驗,消弭他們與美術館之間的隔閡,所有來館的各年齡層、各屬性的觀眾都可以在館內得到妥適的支援、無礙觀覽。

 

回顧自2013年起,國美館作為文化部指定的「視障服務示範館」,由視障友善服務擴及至其他弱勢族群,一路走來,致力達成「文化近用」的目標。「文化近用」指的是,設身處地,考量不同族群親近、使用文化資源的現實需要;另方面,有效動員館內軟硬體資源,設計「客製化」服務的同時,更必須讓各族群皆感到自在,降低參與文化近用的門檻,弭平社會各種有形、無形的歧視,和諧地與他人交流,方能達到「全人友善博物館」的目標。

 

以國美館現正推動的「分齡分眾的近用服務專才培力計畫」為例,館員吳麗娟指出,「計畫內容包含視障、聽障、高齡及失智者、心智障礙與兒童等五個主題課程」,參與計畫的成員多來自認同「文化近用」理念的志工伙伴,志工對「文化近用」的認同與行動,不僅改變了今日國美館的品牌形象,更使得各族群觀眾得以更自由自主地規劃參訪行程,「文化近用」由點及面,成為一種生活風格或態度,推動社會共融,持續發展。

 

臺灣不僅是ICOM重要的成員國,在「文化近用」議題上,更有許多優勢,譬如提倡多元價值的民主社會,資訊流通快速而便捷,優勢結合實際行動,更有潛力在廿一世紀帶動新一波的「近用新浪潮」。

 

以月前告一段落的「口述影像讀報能力建構」工作坊為例。眾所周知,對視障朋友來說,「口述影像」作為國美館視障服務重要的一環,也是他們認識世界的重要途徑。「口述影像讀報能力建構」工作坊邀請資深口述影像應用設計師趙又慈,教授撰寫展覽作品口述影像稿的原則,帶著學員分析解構的平面畫作、影音作品、立體雕塑與展示空間。課程最後學員們以分組的方式進行口述影像導覽實作演練。館方同時邀請國立臺東史前文化館助理研究員劉少君,分享個人多年來為史前館展品製作觸摸輔具的心得,鼓勵學員「動手動腳找材料」,改造周遭唾手可得的素材,為視障朋友製作簡易的觸摸輔具。工作坊集思廣益,合力開發口述影像的教案,結合學員自製的觸摸輔具,有助啟動聽覺加觸覺的共感連結,給予視障者更完整的參訪體驗。

 

美術館是社會教育的一部分,伴隨家長對兒童教育益加的多元、開放的視野,越來越多的親子觀眾將國美觀當作周末休閒活動「寓教於樂」的首選,這些蒞臨國美館,創造「小確幸」的親子們,正不斷促使國美反思,勇於接受觀眾的挑戰,加大力道,推動「親子近用文化」的實踐工作。

 

例如本次以原創IP角色「Momo默默」製作的反毒藝術動畫」,包含研發製作與學習教案,即是以國美館典藏核心價值為中心,開放共享美術館共享近用的力成果之一,館方希望透過藝術的溫暖開發過去博物館低度關注的青少年族群,進而達到讓「每個青少年都能同等享受藝術」的近用目標。

 

短片主角黑色怪獸「Momo默默」原型為一健康少年,因難以抗拒毒品的誘惑而變成怪獸,創作者試圖從吸毒者的角色認定、迷幻狀態、社會觀感、情感反應及冷寂孤單等不同個體與社會狀態,挑選、運用國美館藝術作品文本,包括梅丁衍〈最後晚餐〉、李宜全〈怪花森林〉、潘孟堯〈入侵的黑色〉、劉自明〈聚合的疏離〉、以及謝里法〈開門.關門的孤獨少年〉等五件作品作為創作素材,企圖透過視覺隱喻符號的解讀、詮釋與再創作,從而創造了一個具有原創IP性質的角色,透過影片劇情的流轉,既提升觀者對吸毒少年的同理心、接納心,形塑一個討論吸毒議題的平台,從中發揮「藝術即治療」的效益。

加拿大法語區醫生公會自2008年起,開出「藝術處方箋」,以讓病患觀看藝術品作為「治療」、「溝通」的手段之一,引發國際間熱烈的討論,在新冠肺炎確診人數不斷突破歷史新高的今日,國美館更有信心,以豐富的典藏資源,幫助社會穩定情緒和心理,改變原先人與人之間抱持的沉默、疏離,再次應證,藝術文化具有強大的凝聚力,以及博物館對於社會的「自我療癒」所承擔的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