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日治時期臺中師範學校之書法教育

  • 89
    日治時期臺中師範學校之書法教育
    出版日期: 2012-07-18
    刊登日期: 2012-07-18
    編著者: 葉碧苓
    頁碼: 4
    裝訂規格: 0
    內容: 摘要
    日治時期臺中師範學校是小公學校師資的養成機構之一,其書法課程之設計及教學時數雖然不及同一時期日本內地的師範學校,且有時還得和圖畫或日語課採隔週或合科授課的方式進行,但是學校當局很重視書法教學,校內也設有書法社團──南國書道會,以彌補正式教學之不足,加上有三屋大五郎、村野又助、磯村次笹、鳥塚健吉、下前真一等優秀的書法師資,教學成果極為豐碩。臺中師範學校學生就學期間屢屢在競書雜誌與展賽中獲得優異成績,畢業後擔任小公學校的書法教師,帶動當時學校和社會的書法風氣,功不可沒。其中,枝光文男、吳福枝、千代田次郎、蕭錡忠、吉田隆等人更是積極磨練書法技能、研讀書法理論與書法教育書籍,通過中學習字科教師檢定的難關,成為臺灣書壇和書法教育界的傑出人才,尤其是吳福枝、蕭錡忠兩位先生,在二戰之後先後接續投入小學書法範本的編寫,對戰後臺灣書法教育貢獻卓著。


    關鍵字:書法教育、臺中師範學校、吳福枝、蕭錡忠、鳥塚健吉

    一、前言
    近年來,臺灣史研究隨著臺灣主體意識的提升,以及新文化史與後殖民主義的推波助瀾,逐漸跳脫既有框架,研究取徑不再僅從壓迫性、差別待遇等特質立論,而改以臺灣人的自主性、各殖民地的比較與殖民母國的「治理性」等多元、實證方式陳述日治時期的種種,成果亦日漸豐碩。臺灣的新式教育制度始於日治時期,然因係殖民政權統治,因此不論教育形式或內容均具有「因地制宜」之特殊性。其中,師範教育主要設定為初等教育師資的養成機構,肩負著教化符合日本國策之「少國民」的特殊任務,是以師範學校如何在師資、課程、教學活動上培育師範生,使其畢業後得以勝任小、公學校學齡兒童的教育工作,實為殖民地教育成敗之關鍵。
    有關日治時期臺灣教育史之相關研究,學界已累積相當之成果,其中師範教育之相關研究以吳文星《日據時期臺灣師範教育之研究》一書為最早,成果也最豐富。 書中提及,日治時期臺灣師範學校的教學成果以藝能科(美術、音樂、體育、書法等)最為突出,人才輩出。 李園會《日據時期臺灣師範教育制度》一書,將日治時期臺灣教育史分為「日據初期」、「基礎期」、「確立期」、「融合期」與「國民學校令實施後」等五期,敘述各期師範教育制度形成與時代背景的關聯。
    在個別師範學校的相關研究部分,吳文星曾分別就臺南、臺中兩所師範學校在日治初期的發展撰文論述,實證探討臺南師範學校與臺中師範學校初創期之過程與師生來源、流動,以及教學狀況等。 李園會〈日據時期臺中師範學校之歷史〉一文, 以及《日據時期之臺中師範學校》一書, 利用該校檔案、內部出版品與學籍資料簿,佐以官報、教育雜誌、時人著作與校友口述訪問等材料,敘述臺中師範學校創立經過、學生入學背景、課程、教學狀況、宿舍生活、教育實習和畢業後服務狀況等,對本文的撰寫助益頗多。此外,李氏另有〈日據時期國語學校師範部之教育〉一文, 概述該校師範部創設緣由、編制與之後設立甲乙科、講習科、小學師範部與南師分校之過程。近年來,個別師範學校研究有兩種史料完備、論述深入的佳作,其一為謝明如〈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之研究(1896-1919)〉; 其二為鄭政誠《南臺灣的師培搖籃──殖民地時期的臺南師範學校研究》, 有志於研究日治時期臺中師範學校者,上述二者亦可作為論述參考。
    至於專論日治時期師範學校單科教育者則有方林〈日據時期臺北師範學校的美術教育(1900-1920)〉 、孫芝君〈日治時期臺灣師範學校音樂教育之研究〉 、蔡禎雄《日據時代臺灣師範學校體育發展史》 ,以及宋清榮〈臺中師範學校日治時期的體育教學與運動競賽〉 ,分別以其專長配合史學研究法,針對師範學校之美術科、音樂科和體育科作探討,其成果有助於對日治時期師範教育藝能科課程發展的了解。
    1996年,筆者進入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碩士班就讀,決定以「日治時期臺灣公學校書法教育之研究」作為碩士論文撰寫主題時, 曾先就日治時期書法師資培育部分撰寫一篇小文,發表於中華民國書法教育學會舉辦之「一九九八年書法學術研討會」。 惟當時受限於資料不足,討論到臺中師範學校時,師資部分缺漏三屋大五郎(1857-194?)、村野又助(1894-?)與磯村次笹(1895-?)三人,對於該校書法教學情況與學生參加獎賽的成果等的討論也不夠深入。此次因為得到臺中師範學校校友吳福枝(1912-1952)、蕭錡忠(1914-2011)家屬等提供諸多寶貴資料,因此筆者試撰此文探討日治時期臺中師範學校書法教育之梗概,還請方家不吝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