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1949至1987年「鄉愁圖像 」─政治與文化運作下之台灣水墨畫

  • 87
    1949至1987年「鄉愁圖像 」─政治與文化運作下之台灣水墨畫
    出版日期: 2011-12-29
    刊登日期: 2011-12-29
    編著者: 林香琴
    頁碼: 66
    裝訂規格: 0
    內容: 摘要
    台灣繪畫近百年的發展,在1949至1987年之間,因為國民政府遷台,美術創作上跟日治時期(1895-1945)有一明顯的區隔。在東方繪畫媒材與視覺圖像上產生一種新的變革,與時代的政治氛圍息息相關,主流繪畫由日治時期 使用膠彩描繪台灣鄉土寫生畫類,轉變成遠離台灣本土民情風俗,利用中原傳統水墨技法描繪的思鄉懷舊之作,筆者將此風格畫作稱之「鄉愁圖像 」。

    台灣水墨畫之「鄉愁圖像 」,在解嚴(1987)之後常常成為研究台灣美術史學者批評的對象,往往認為這種千篇一律的故國神遊題材,背離了台灣的本土色彩,卻鮮少有人去探討其發生之政治與文化因素。本論文試圖運用藝術社會學的方法論,以「鄉愁圖像 」為主題,揭開當時「藝術肩負政治」的文化氛圍,討論重點集中在:(一)國共政治分裂導致「鄉愁圖像」之產生;(二)本土「寫生圖像」與懷鄉式「鄉愁圖像」;(三)官方強勢主導的「鄉愁圖像」與在野本土畫家「寫生圖像」之爭;其次就「鄉愁圖像 」與文化關係立論:(一)藉由大專院校從事「鄉愁圖像」美術教育;(二)藉由故宮文物視「鄉愁圖像」為中原文化的正統;(三)藉由渡海來台畫家畫會展覽推廣「鄉愁圖像」;最後為「鄉愁圖像」作註記,其代表「藝術肩負政治」的時代使命。

    關鍵字:鄉愁圖像、政治與文化運作、台灣水墨畫


    一、前言

    本論文試圖利用藝術社會學的方法論來研究,時間限定在1949至1987年期間,此時期中國政權正式分裂為:大陸由共產黨執政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而一些無法認同共產中國的群眾,則隨國民政府的蔣氏政權在1949年左右渡海來台,國號仍為中華民國。國民黨在台灣一黨獨大,實施戒嚴(1949年5月至1987年7月),掌控政治與文化的發展,以台灣為根據地,剷除日治時期日本皇民化遺跡,以復興中原文化為號召,將中原文化視為正統,「立足台灣,胸懷大陸」,種種的政治文化政策,都是為將來重返大陸執政做準備。

    為了應付緊急危難的戒嚴期間(1949-1987),國民政府主導當時台灣文化發展的策略,全面「反共抗俄」,凍結憲法賦予人民的基本權利,使言論、出版、講學、集會、結社等自由都受到安全單位的限制,所有不利此一目標的文藝都受到壓抑或拔除。鼓吹戰鬥、懷鄉文學與描繪懷鄉的山水、花鳥和人物為主的圖像,執政者將此文化路線視為繼承中國古代而來的「王道與正統」,合此一題材者為「正統」,具有「典範性」;與此不合者為「非正統」,刻意被打壓。這一類以傳統水墨描繪故國神遊題材的畫作,已脫離台灣本土的風情民俗,筆者將之稱為「鄉愁圖像」。

    「鄉愁圖像」的文化認同,始於認同故土之行為,利用渡海來台畫家「集體記憶─想像的故土」,重新描繪生活於台灣這塊土地上的「政治文化認同的圖像─故園的形象」。「鄉愁圖像」作者限定為第一代渡海來台畫家;繪畫技法與媒材限定在傳統水墨;題材限定在描繪宋、元、明、清以來傳統的水墨圖像,或者是以中國原鄉之風土民情等為內容。

    細究此時期「鄉愁圖像」的產生與獨佔鰲頭,實是來自政治與文化兩個層面的推波助瀾。在政治層面上,因為國民政府實施戒嚴的保護政策,利用政治上的權力操控省展,使「鄉愁圖像」躍居繪畫主流,主導了台灣水墨繪畫的審美趨向將近四十年。在文化層面上,大量的渡海來台畫家多為軍公教人員,多數並在大專院校美術科系任教,或是在家授徒,藉由教育向下播種與紮根;另外,藉由故宮文物,視來自中原的繪畫與文物為正統,廣向社會大眾傳播;藉由渡海來台畫家成立畫會,利用展覽,善用媒體報導的策略,掌控當時台灣繪畫的走向。

    本論文從政治與「鄉愁圖像」、文化與「鄉愁圖像」兩個層面來立論開展,重新審視政治與文化運作下,1949年迄1987年台灣水墨畫「鄉愁圖像」之時代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