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台灣的戰鬥文藝漫畫(1950〜1980年代)

  • 79
    台灣的戰鬥文藝漫畫(1950〜1980年代)
    出版日期: 2010-01-07
    刊登日期: 2010-01-07
    編著者: 沈 孝 雯
    頁碼: 32
    裝訂規格: 0
    內容: 摘 要

    國民政府遷台後初期,因應當時台灣特殊的時空背景,以「美術救國」為目標,推動一系列具有戰鬥精神的文藝運動──「戰鬥文藝」;在官方與社會兩方面大力鼓吹下,蔚為當時文藝界的主流。在時過境遷一甲子後的今日,回顧當時的文藝政策及富有特殊題材及涵義的反共漫畫作品中,可以具體觀察當時的社會現象,並探討這段時期美術與政治的折衝關係。本文試圖秉持較客觀、寬廣的立場,重新檢視這段被忽略的漫畫歷史,希望引領讀者能用更大格局的眼光來重新認識,看待這段特殊歷史情境下的特殊作為與成就。

    關鍵詞:漫畫、反共漫畫、戰鬥文藝、文藝政策、美術救國、國軍新文藝運動


    壹、前言
    1950年代台灣的美術發展,是繼日治時期新美術運動後的一大轉型,在國家處於生死存亡局勢中,政府的運作在可能的範圍內,提出了許多因應的措施;從國際外交到國民黨的改造都是息息相關,就連文化政策也向救亡圖存的主軸匯集;強調中共與蘇俄的主從附庸關係,形成捍衛民族文化、維護傳統文化道統的保衛戰,突顯民族主義的文化戰爭。因此當時的文化政策強調的就是著重民族主義 ,並發展出以「三民主義與文藝之必然關係」為基礎的文化政策,由文藝為三民主義服務的意識形態,形成以「反共、抗俄」為戰鬥核心的文藝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