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省展中的異鄉人

  • 79
    省展中的異鄉人
    出版日期: 2010-01-07
    刊登日期: 2010-01-07
    編著者: 林振莖
    頁碼: 22
    裝訂規格: 0
    內容: 摘要
    本文以「省展中的異鄉人」稱呼這批五、六○年代在省展中有此類特質的作品,意旨作品中所散發出的濃郁孤獨感與精神性。他們嘗試探求繪畫的精神性(未必具有深度),與追求純粹視覺美感的抽象繪畫,以及始終不忘情於技巧精進的泛印象派體系的畫家群不同,可說是戰後台灣早期追求繪畫精神性的一批畫家們。
    這些作品很多是以「人類」或「自我」存在的問題為表現對象,他們在存在主義盛行的年代裡,藉由內心獨白的方式,以具象徵性的造型與圖象來表現,形式上超脫物象寫實以表現內在意象,在肉眼可見的世界背後還藏著一個孤苦壓抑的世界。這批作品不僅是台灣美術史中應該重視的面貌,也深具個人風格特色,值得進行發掘與研究。

    關鍵詞:省展、異鄉人、存在主義、具象繪畫

    一、前言
    二十世紀中這股流行於歐美的存在主義思潮,戰後隨著美援傳入台灣,影響範圍廣泛,不僅影響了文學界,也波及繪畫界 ,因此出現了反映此類思潮的繪畫作品,這批作品不同於東方、五月所走的「激進」路線,將繪畫帶向純然抽象的境界,也異於台籍藝術家總是在野獸、立體與超現實之間所進行的緩慢變革,他們接續傳統具象的描繪手法來表達作者內心的孤獨,是一種較講究文學情意的風格,訴說著「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感傷。
    《異鄉人》是法國小說家卡繆(Albert Camus)的作品,是存在主義文學之代表作。這本書於1942年出版,在六○年代台灣盛行的存在主義相關書籍之中,是中文譯本最多的一部書,可見其受當時年輕人歡迎的程度。所以,本文以「異鄉人」這本書的書名作為借喻(與此書本的內容無關),用「省展中的異鄉人」來稱呼這批五、六○年代在省展中有存在主義特質的具象作品。這些作品中所散發出的濃郁孤獨感與精神性(未必具有深度),與追求純粹視覺美感的抽象繪畫,以及始終不忘情於技巧精進的泛印象派體系的畫家群不同,可說是戰後台灣早期追求繪畫精神性的一批畫家們。
    在當時亦有人稱他們為新具象的畫家。台灣的新具象繪畫,來自於二次戰後西方興起的新具象繪畫的影響,而存在主義的盛行具有催化作用,在台灣文學界倡導新思潮之下,青年學子普遍受到了影響。就如李鑄晉所言:

    當時,年青的一代,可說是十分徬徨的,雖然日本對台灣文化有極大的影響,但二次大戰後,日本是戰敗之國,其文化已不能再作為楷模……在這種環境之下,有不少年輕人轉向歐美方面找尋刺激。這個時候,傳統的勢力已不能完全支配文化的發展,新的一代便大膽地吸收歐美的新思潮。

    既然是大膽地吸收,就代表無論懂不懂、愛不愛,只要是新潮、前衛就敢愛敢恨,積極去吸取,因為這是西方所傳入的新思潮,也就是進步的象徵。新具象繪畫如此,抽象繪畫不也是如此。新具象畫家與同樣迷戀於抽象繪畫的外省青年並無太大的差異性,骨子裡都是全盤西化(仍是舶來技法的挪用),只是他們各自掌握了屬於他們適性的表達方式,也成為他們貼近世界潮流的方法。由於與抽象風潮相同,都無法根植於台灣這塊土地,所以,當更新的風潮席捲而來時便隨之消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