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給新語境的提問─華人社會間當代藝術視野的競逐

  • 給新語境的提問─華人社會間當代藝術視野的競逐
    出版日期: 2009-01-22
    刊登日期: 2009-01-22
    編著者: 張正霖Chang, Cheng-lin
    頁碼: 70
    裝訂規格: 0
    內容: 一 約自2000年初期起,一個越來越濃烈的氛圍,正在台灣的藝術社群中浮現,即某種願景失落的僵局,其中,還經常伴隨著某種理想性格的流失徵兆。這裏不是在談一個難懂的事,而是在討論一個在我們周遭經常可發現的潛在議題:即台灣的當代藝術該從何處找尋它新的指涉力量的來源,以及,更深刻的衝突辯證的新刺點。之所以說稱此為一潛在議題,是為了表明,在釵h公開的場合,或者在藝術工作者的對話之間,我們經常不是如此地清晰意識到此一問題的,或者,尚未找到適當的語言來描繪它。此外,另一些敏感的讀者應會問,筆者於此處所談論的「願景失落」命題,是否有某種言過其實的冒犯和危言聳聽?這幾年來,台灣的當代藝術圈不是有著一個又一個的展覽嗎,其中不乏引人注目與討論的佳作?台灣的藝術市場不是也經歷了一段為期數年的擴張階段嗎?一些青壯年甚至相當年輕的藝術家們,不也持續獲得國內外展覽的機會?主要的美術館和藝術院系,不也經常地舉行著常態性的活動嗎,會場上,那麼多令人尊敬的老師們,認真向學並對未來充滿憧憬學生,以及一般的藝術愛好者們,不也持續地在互動著,彼此表述自身對於藝術的想像嗎?在這些現象的背後,真存在什麼值得我們檢視的隱憂之處嗎?換言之,輕言一種「願景失落」的危機概念,或者指稱某種台灣當代藝術未能自我檢視的僵局,難保不是有心且無識的夸夸之論? 這兩年裏,筆者便經常如此問反覆思量,苦思之餘,似乎又不能得到簡便的答案,若本地的藝術世界真是如此富於秩序的「正常」運行著,那麼,它帶給釵h參與者特有的「很悶」之感,又源自於何處呢?它為何呈現出某種創造上的逐漸失去生氣?自然,釵h時候即使我們不企圖改變太多,每個地區的藝術世界,包括台灣在內,仍舊會維持自身的常規運轉,其中永遠不缺乏資源與訊息的交換、主流乃至於逐漸成主流的作品語彙、頻繁被提及的藝評術語,永遠也不缺乏成左抳P失敗者,以及支撐這些面向存在的整體場域。但是,問題的真正癥結點,是否就在於我們對於被視為「正常」現象的某種習以為常── 那些太過於「自然」的資源分配過程和議題論述模式,是否,正暗示著一個可能過於常規化的藝術場域本身,已失去了瞻望新的冒險之地的能力和欲望,並對內在於其自身中的秩序,以及世界觀,過於地接受,而忽略了反思、開拓新的疆界?若這樣的憂慮,是可以被接受的提問,那麼,我們有可能提出怎樣新的願景和觀點嗎,又該往何處去尋覓之?此處,於這篇短論中,筆者即希望針對上述的問題意識,作一己棉薄淺見的爬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