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裸體與石頭能否比較?─生命美學的跨文化探索

  • 裸體與石頭能否比較?─生命美學的跨文化探索
    出版日期: 2008-09-16
    刊登日期: 2008-09-16
    編著者: 何乏筆Fabian Heubel
    頁碼: 24
    裝訂規格: 0
    內容: 摘要

    一、裸體的可能性與不可能性

    法國漢學/哲學家于連(François Jullien)將中國思想建構為「異托邦」,以解構和轉化歐洲哲學。我對此觀點的主要意見在於:透過既是方法論又是策略性的文化對比來進行比較研究,便阻礙由共同當代問題出發的跨文化工作。在此我特別關注的面向是,由文化間際對比過渡到跨文化動態境域的趨勢。于連《本質或裸體》一書在這方面提供釵h立足點。 我將透過對法國畫家庫爾貝(Gustave Courbet)名畫《世界的起源》的討論來探索于連有關裸體藝術的某些論述。
    對於裸體的主題,于連試圖脫離一種對裸體藝術在歐洲的重要甚至是主流的解釋模式,不強調昇華和理想化的傾向。此一論點貫穿整本書,致使于連在書的結尾使用美的形式與崇高這種康德式區別來探討裸體的問題。兩面向的動態矛盾使得裸體成為一種「有力的壯舉」(tour de force, 152/156)。我認為于連對於歐洲哲學史所展開的研究角度,已受到他自己研究「中國思想」的影響與啟發。但于連僅是承認,經過對中國的迂迴而獲得的域外眼光有助於問題化歐洲文化。他僅是透過中國的外部角色來重新解釋歐洲哲學(相應地,于連對現代中國學術試圖透過西方概念來重新解釋甚至建構「中國哲學」保持質疑甚至反對態度)。
    在我看來,《本質或裸體》具有兩個討論軸線:于連一方面對裸體在歐洲的傳統解讀進行批判性討論;另一方面則試圖透過裸體在中國的缺席來釐清裸體在歐洲的可能性條件。但于連對這兩軸線既互補又衝突的關係似乎缺乏清晰的意識。這本書的比較研究部分以裸體的存在或缺席的對比為焦點。然而,于連的討論從裸體與(形而上)哲學在歐洲的關連出發,將裸體在中國的缺席歸咎於中國思想沒有形上學。他試圖對裸體在西方視角下的理解進行批判性的反思以簡璆H往的刻板論點。不過,他對中國思想的解釋因缺乏相應的反省,而難免落入刻板對比的陷阱。他所使用的對比圍繞著存有與過程,並由此連接到形式與能量在美學上的「間距」(écart)。他指出,裸體「以它和存有面對面地英偉對峙,才能躍然而出」(49/47);另則強調,「裸體將存有進一步的展現,而它『美』也來自於此」(34/31)在裸體的「啟示能力」中,裸體的可見性與哲學真理相連接:裸體在形式之內,使理想形式成為可見,使一種高層的、形而上的可見性在可見性中表現。
    在此背景下,于連質問,中國的藝術家和美學家對理想形式意義下的美是否有所追尋。(參?0/48)就此他強調,在中國脈絡下具有主導地位的主題,更是以能量(氣)為核心的「形」與「神」或說可見與不可見之間的關係。倘若裸體意味著本質的啟示或存有的事件,中國美學所尋求的乃是某種精微隱幽而不可見的生命能量,在可見形體中的傳達與實現。中國的文人美學所追求的乃是在形體之中傳達能量變化(氣化)的轉化和過渡狀態。然而必須留意的是,裸體不僅涉及和諧的形式美,更是在理想形式的「啟示」之中隱含著威力甚至「驚懼」,其乃與真理在可見領域之中成為可見息息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