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論黃榮燦的《台灣阿美族豐收舞》

  • 論黃榮燦的《台灣阿美族豐收舞》
    出版日期: 2008-09-08
    刊登日期: 2008-09-08
    編著者: 張毓婷Chang,Yu-ting
    頁碼: 100
    裝訂規格: 0
    內容: 摘 要

    黃榮燦極有可能是二次戰後最早來台的中國木刻版畫家,曾受魯迅木刻運動深刻影響。其抵台後的作品──《台灣阿美族豐收舞》,固然可視為記錄異族風情的延續,也是社會關懷的一環;然畫面中呈現人物誇張與背景繁複的特色,無論在技法或內涵上,皆迥異於黃氏過去的木刻作品,甚至有些背離社會寫實的傾向,且在人物眼神或動作刻劃上,與當時曾創作類似題材的藝術家相較,亦有其獨特之處。再者,黃氏創作期間適逢台灣政局動盪,卻在當下選擇了遠離都會的阿美族題材,並開始嘗試新的木刻風格,正意味不同觀念的啟示及能量的積累。從《台灣阿美族豐收舞》這件作品的探討,本文得出以下結論:
    技巧上,黃榮燦在現代藝術的傳播中,展開對其他流派的探索與認同,自注重素描的社會寫實表現手法,走進裝飾、變形傾向的現代繪畫,見證了自我突破、朝向現代藝術多元面貌發展的嘗試與實踐;內涵上,因政治氛圍限制,由魯迅大眾能懂與藝術救贖的入世情懷,逐漸轉為個人理想的展現與意象表達的探討,形成畫面上真實與想像的共構,深層地呈顯出作者內心世界的微妙質變。透過這雙重成分並存的技巧與內涵,我們見到一幅無論在技法或思惟上都充分展現過渡性的作品;進一步更說明了在戰後台灣第一波美術運動火炬熄滅後,黃榮燦並未全然受挫或自限於左傾戰鬥精神,反而試圖調整腳步,往個人經驗的主觀道路前進。

    關鍵字:黃榮燦、木刻版畫、魯迅、阿美族、社會寫實

    前言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有一批大陸木刻版畫家來到台灣 ,促成了台灣與大陸美術交流的短暫高潮,也孕育出釵h和台灣生活氣息相關的藝術作品 ,而黃榮燦(1916-1952)就是其中重要的一位。這批木刻版畫家或多或少都隱含「戰鬥精神」:他們延續魯迅「創作版畫研習會」的傳統 ,滿懷人道主義、正視民間疾苦,普遍具有強烈的社會批判色彩,並利用寫實刻畫手法,使版畫成為一種傳達意識形態的媒介,或用來對抗封建制度、帝國主義等強權壓迫,或反映時代生活的某些客觀現實,達到為人生、為社會服務的「真」的藝術 。
    黃榮燦(圖1)極有可能是二次戰後最早來台的中國木刻版畫家 :他於1945年來台,至1952年11月因叛亂案遭槍決。黃氏實際在台時間雖不算長,但活動力強,活躍於光復初期台灣藝壇,也曾與大陸來台、台灣本地和暫居台灣的中日藝文界人士有過密切交往;並在繪畫創作之外,又從事理論寫作、編輯出版、教學和木刻運動等工作 。因此,黃榮燦在這段光復初期曇花一現的藝術交流與理論傳播中,扮演了一個重要且不該被遺忘的角色。
    過去,由於政治因素,這段被埋沒的美術史幾乎無人提起,直至八○年代兩岸政治陰影消褪,才陸續有謝里法、吳步乃、梅丁衍等學者,將此時期重新挖掘與評估,進而使這批木刻版畫家再度受到重視;其中黃榮燦的部分作品與生平遭遇也因此引發廣大迴響。在黃榮燦現存的諸多作品中 ,最具爆發力並廣為人知的是1947年《恐怖的檢查》(圖2);畫面中大膽而直接地將歷史事件發生的情境還原,是故,此作幾乎成為二二八事件中立即的美術見證。或釵]為《恐怖的檢查》如此地深具感染力與震撼性,再加上黃榮燦來台初期,極力鼓吹魯迅(1881-1936)美術思想 ,致使左翼中激進的戰鬥、反抗精神,幾乎成為我們對其作品的唯一印象,而忽略他晚期尋求轉變與突破的用心和軌跡。
    本文所欲探討的《台灣阿美族豐收舞》 (圖3),在題材上固然可視為黃氏紀錄異族風情的延續 ,也是社會關懷的一環。然畫面中呈現人物誇張與背景繁複的特色,無論在技法或內涵上,皆迥異於黃榮燦過去的木刻作品,甚至有些背離社會寫實的傾向;同時,與當時曾創作類似題材的藝術家相較,亦具獨特之處。此外,黃氏創作《台灣阿美族豐收舞》期間,適逢台灣政局動盪,他卻在當下選擇了遠離都會的原住民題材,並開始嘗試新的木刻風格,是否也意味著不同觀念的啟示或某些能量的積累。究竟黃榮燦在這樣的畫面呈現與表現手法中,反映了何種時代氛圍?承續著哪些藝術脈絡?又體現出怎樣的個人意識?
    基於以上旨趣,本文主要從黃榮燦的簡略生平出發,就《台灣阿美族豐收舞》此一畫作進行多角度的解析,包括創作的時空背景、畫作形式分析、作品思維的形成因素等,試圖探討黃氏來台後作品風格與內涵變化,並藉此找尋其有別於戰鬥、批判思想的另一創作面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