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物質性的質疑─論「不是東西Not a thing」的雕塑

  • 物質性的質疑─論「不是東西Not a thing」的雕塑
    出版日期: 2008-09-08
    刊登日期: 2008-09-08
    編著者: 張乃文Chang, Nai-wen
    頁碼: 68
    裝訂規格: 0
    內容: 摘要

    創作者與理論詮釋者的角色重疊,其研究的客體(作品)又設定以自身創作的部分為範圍,使得一般評論中假性客觀的觀察位置產生鬆動,論述部份內在將直接受創作者身體經驗感知的作用,而非視覺攝受後的理性感知類比再行轉化為文字。以普遍邏輯理解模式進入文本的觀看範圍,在客觀共識的基礎,消減或迴避了藝術創作的內在特殊性。透過創作者自我揭示創作內在邏輯的可能性,認識部分創作與論述無法跨越的介面。
    以筆者2007年於台北市立美術館所進行的個展「不是東西」的創作思維為軸線,歸納分析其中相關存在議題包括:展覽命題中面對當代雕塑的「實體性」思辨;透過作品陳列形式隱含西方雕塑史演變中雕塑主體轉換的形式思考;作品實踐過程的想像變動與呈現混雜形式隱含的關聯;觀看機制與認知結構的挑戰。


    關鍵詞:物質性、康德、天才、邏輯、現實世界、樣態、雕塑、物、創作本體、主體、台座、認知模式、央B上帝、鼠人、佛、佛洛伊德


    一、藝術創作邏輯
    創作已不再是天才的獨立禁區,即使感性亦有其執行創作的軌跡可循,當代藝術創作者揭示更多的創作邏輯方式與思維。一直以來藝術創作與整個生活世界都是相連接的,也使用了一般的感覺邏輯方式,甚至科學的理性辨證,既使創作者在渾沌與錯誤的狀態中行進,依然顯現了一定的內在邏輯。只要願意揭示出來是可以加以認知的。長久以來,我們對藝術的理性看待,是保持一定距離的觀看模式,所以我們的得到的連結常是從已定位的範疇與可見的現實著手,而創作者卻是這範疇中最無法掌握的,藝術的構思與操作完成於創作者不可見的內在運作。雖然在創作理念與作品實踐之間,存在一種語言與現實感知間的鴻溝,但若能揭示創作者內在思維與自我技術轉換的邏輯,至少是作為一種跨越的理解方法。只是企求創作者對自我理性分析,似乎必須在偽浪漫的保護網拆除之後才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