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海德格與禪畫禪書:當代禪藝的一些省思

  • 海德格與禪畫禪書:當代禪藝的一些省思
    出版日期: 2008-01-08
    刊登日期: 2008-01-08
    編著者: 賴賢宗Lai,Shen-chon
    頁碼: 66
    裝訂規格: 0
    內容: 導論

    當代西方大哲海德格 (Martin Heidegger,1889-1976) 的晚期思想和道家禪宗頗有相通之處,他的〈藝術作品的本源〉(Der Ursprunch des Kunstwerk,The Origin of the Work of Art,1935、1936) 由「存有的真理」的角度重新檢討了藝術作品的存在地位,對於當代藝術評論和美學直接地與間接地影響甚鉅,也具有深刻的東西跨文化溝通的藝術評論之重省的意義。本文著眼於〈藝術作品的本源〉一文對於當代美學與藝術思想的重要性與東西美學的跨文化溝通的意義,首先闡明海德格的存有思想的三個環節,尤其是它們與「無」的關係,此中,值得注意的是「無」也是道家與禪宗思想的關鍵詞 (第一、二節)。其次,本文從東西方的跨文化溝通的觀點,闡明海德格與禪宗道家的跨文化的藝術理論的溝通 (第三節)。最後並落實此一闡明於筆者關於高行健的水墨畫的藝術評論之中 (第四節)。
    當代書法強調「以畫象入書」與「以書意入畫象」,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高行健的畫作頗多運用到了書法筆意墨韻與書法美學。當代書法強調前衛精神,吸收了抽象繪畫的特色,當代書法可以從高行健的東方抽象水墨、前衛水墨畫作中,得到釵h啟示。高行健繪畫作品以「身體」、「宇宙」、「自由」入畫,他的畫象、筆意與墨趣,充滿了「身體」、「宇宙」、「自由」的新意境,突破了傳統書畫的保守意識,深入到傳統美學的哲學深義,重造書畫的當代意境。

    第一節 關於海德格、造型藝術與禪思想、禪畫的一些背景知識

    海德格〈什麼是形上學?〉(Was ist Metaphysik?) (1929) 首次將「無」的主題提升到存有思想的高度來加以討論,此中,「沒有無的原初開顯,就沒有自我存在 (Selbstsein) 與自由,當無的問題的答案被得到的時候,無並不是一個對象或是一個存有者……對人的存在而言,無使得存有者自身的開放成為可能。無並不僅僅是存有者的對立面,而是屬於存有者的本性的開顯。在存有者的存有之中,無的無化發生 (Im Sein des Seienden geschieht das Nichten des Nichts)」。
    萊因哈特‧梅依 (Reinhard May) 的Heidegger’s Hidden Sources一書通過精細的文獻比較,討論海德格關於存有、無、澄明 (Lichtung)以及語言、道路 (Weg) 與道說的複雜關係的思想,是曾經受益於海德格自己與蕭師毅 (Paul Shuh-yi Hsiao) 的合作翻譯老子《道德經》、他自己和日本學者田邊元 (Tanabe Hajime)、九鬼周造 (Kuki Shūzō)、西谷啟治 (Nishitani Keiji) 等人的來往以及對於禪宗文獻的嬝炕C
    對於此一論題,帕克斯 (Graham Parkes) 繼續闡明了海德格思想與東亞哲學的關係。此中,海德格於1936年完成的〈藝術作品的本源〉是海德格關於藝術的沉思最重要的篇章之一,這裡所說的藝術作品主要是造型藝術和詩,也預示了其思想的進一步轉折。帕克斯認為這篇最能顯示道家與禪宗東亞思想對海德格中期思想的影響,海德格此文和道家的無與佛教的空,具有深深的共鳴,帕克斯說:「海德格的澄明 (Lichtung) 可以被視作西田幾多郎『無的場所』的德國版本」 。
    從這樣的思想的親緣性作為基礎而出發,筆者闡明海德格〈藝術作品的本源〉與東西方跨文化溝通的藝術理論和藝術批評的關係。
    雖然並未直接評論過禪畫和帶有禪道意境的東亞繪畫,闡明此中所包含的禪美學,但是海德格雖然擁有釵h日本禪宗學者的朋友 (西谷啟治、久松真一等人),進行過多次的哲學對談。他也和蕭師毅合譯過老子《道德經》論道八章。創立台灣的華梵大學的禪畫大師曉雲法師 (出家前的俗名是游雲山,1912-2004) 在德國展出她的禪畫畫作之時,曾經在蕭師毅的介紹下,訪問過海德格,雙方曾就禪、禪畫與東西方的宗教對話,有著美好的交談,曉雲法師還曾獲贈海德格的 Feldsweg一書,相信海德格對於這位來自中國的禪畫家的思想與作品,留下深刻印象。海德格的日本學生辻村公一 (Tsujimura Koichi) 也曾經和他的德國同學Hartmut Buchner進行合作,將禪宗的重要文本〈十牛圖頌〉翻譯成德文,也就是後來出版的Der Ochs und sein Hirte (牛及其牧者) 一書,並將之送給海德格,〈十牛圖頌〉的禪思想與禪畫作品,也讓海德格留下印象。
    1958年,京都學派的禪哲學家久松真一與海德格在弗萊堡大學面對面進行過對談,對談題目是〈藝術と思索〉。 海德格與久松真一討論存有思想、空間觀與造型藝術,這是海德格與禪藝術的直接對談。
    此外,1954年3月末,手塚富雄 (Tomio Tezuka) 教授訪問海德格,其對話形成後來收入 《通往語言途中》 (Unterweg zur S prach) 的 “Aus eimem Gespräch von der Sprache”(關於語言的一次對話) 一文; 此文由海德格對於擅長美學的日本京都學派哲學家九鬼周造的懷念說起,海德格與手塚富雄兩人在此文中討論了日本的(東方的)藝術和語言之有別於西方傳統美學與語言特殊性,前者是更近於藝術作品的存有真理之根源與存有的語言,海德格嘗試以他的晚期思想所進行的存有思想來面對日本美學、語言與色空的禪思想,進行了交談。但是,由於手塚富雄是語言學家而非哲學家,所以並未能從禪的立場來給予強而有力的回應,此文只能算是海德格的晚期存有思想與對於東亞思想的親近感的一個表達。
    此外,根據佩慈特 (H.W. Petzet) 的 Auf einen Stern zugehen. Begegnungen und gespräche mit Martin Heidegger 1929-1976 一書的記載 ,海德格十分喜歡後印象派和抽象派的繪畫藝術,在此書的第六章 “Im Umgang mit der Kunst”留下不少關於造型藝術的談論資料,例如關於 Cezanne、von Gogh、Picasso、Paul Klee等人,後印象派和抽象派的繪畫藝術被認為是比較接近於禪宗道家的美學,所以海德格的這些材料也值得注意。
    以上這些都是海德格和禪美術或直接與或間接的交涉。整體而言,由於時代和所能接觸的材料的限制,海德格對於禪美術並沒有足夠的直接的討論,吾人難以就此直接展開討論。所以,筆者此文討論「海德格與禪畫: 當代禪藝的一些省思」,並不是就海德格對於禪畫的實際討論而說,而只是就二者的研究向度、問題意識與思想內涵的親近性、類比性來加以展開,並以筆者自己的跨文化美學的理解,建立體系,從事對比。其目的在於促進東西方跨文化溝通的美學與藝術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