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翻鴃u美術臺灣」的一角─回顧臺灣的水彩畫壇(西元1970年之前)

  • 翻鴃u美術臺灣」的一角─回顧臺灣的水彩畫壇(西元1970年之前)
    出版日期: 2008-01-08
    刊登日期: 2008-01-08
    編著者: 薛平海 Hsueh, Ping-hai
    頁碼: 54
    裝訂規格: 0
    內容: 一、緒言
    何謂「水彩畫」?亦或「水彩畫」的源起,迄無定論,但是水彩畫為人類歷史上古老的畫法之一當無疑問。就如中國、埃及、印度、希臘、波斯等文明古國,都曾發現用水調色繪製的圖畫;雖然其形式和用途可能不一,可是作畫的方法卻是無異的。然而真正水彩畫的出現,應在紙的發明之後,而我國蔡倫的造紙術則早於西方上千年;此外,毛筆的發明比紙更重要,而殷墟出土的龜甲與獸骨上的甲骨文,已顯示我國在商朝時就有以毛筆為書寫工具。換言之,水彩畫在中國遠比西方為早,然與現今的水彩畫應沒有直接的關係。
    十八世紀之前,水彩畫大多數是用淡彩渲染在毛筆或鋼筆的素描上,之後,才逐漸開始用色彩直接描繪。十八世紀到十九世紀中期,由於英國水彩畫家的努力,而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如今「水彩畫」已在世界各地發展,水彩畫並已成為世界性的畫種。
    二、水彩畫傳入我國之始
    隨著傳教士的足跡,西方水彩畫開始向世界各地傳播。明清時期,西學東漸,水彩畫也隨之傳入我國。清朝康熙年間,善於水彩畫、油畫的傳教士郎世寧、王致誠等人來華,並受封為宮廷畫師。此外,由通商貿易帶來的西洋繪畫,也一度在廣州興起;而專門從事描繪中國景物與風情的油畫、水彩畫,銷售給外商「外銷畫」的畫師、畫工們也慢慢增多。 鴉片戰爭之後,世界列強以武力打開我國封閉的門戶,經過「洋務運動」、「戊戌變法」,中國社會更進一步對外開放,也逐漸接受西方文明,西洋繪畫也才在中國漸漸傳播開來。
    清同治三年(西元1864年),天主教會在上海創辦土山灣孤兒院附屬美術工場,其中設有圖畫間,也稱「土山灣畫館」。(圖1)它是中國最早的西洋美術傳習機構,系統地傳授西洋繪畫技法,以訓練培養宗教畫人才為目的,但也因此培養了一批我國最早的西畫人才。(圖2)「戊戌變法」以後,清政府開始改革教育,仿照日本東京高等師範,改南京文昌書院為三江師範,清光緒卅一年(西元1905年)又更名為南京兩江優級師範學堂。
    清光緒廿九年(西元1903年)公布實施「癸卯學制」,延用日本學制,規定在中小學開設圖畫課,通過學習水彩畫來進行色彩訓練,這就為水彩畫的普及和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為了培養圖畫師資,清光緒卅二年(西元1906年)兩江優級師範學堂創建了「圖畫手工科」,這是我國高校設立的第一個藝術系科,中國新美術教育於焉開始。之後,保定北洋優級師範學堂、浙江兩級師範、廣東優級師範、福州第一師範、北京高等師範等學校也都開設圖畫手工科。此時釵h熱血青年為謀救國之道,紛紛出國留學。接受西畫教育者,亦所在多有,為爾後傳播西方繪畫的主力。民國成立,新型美術學校相繼成立,更有大批留學生遠赴歐洲、日本學習西方藝術,其中也有研習水彩畫者,對中國水彩畫的發展起了重要的影響。
    由於西方水彩畫是以水調合透明顏料所繪的作品,在材質上與中國傳統的水墨畫特質相近,因而較易成為國人接受的西洋畫種。然而有關「水彩」與「水墨」應如何區別?可說是「眾說紛紜」。民國五十八年八月十七日,中國畫學會就曾邀請專家學者以「水墨與水彩可否融為一體?」為題舉行座談會,會議主席劉其偉在會中表示,「水彩」一詞雖譯自英文,然而英國的水彩畫史卻指出它是東方的東西,認為水墨畫就是中國風格的水彩畫。 並且他也認為「從技巧和美學的觀點來觀察,這種以水為媒劑的繪具,實起源於早期的中國。」 此外,姚夢谷也有同樣的看法,認為它應源於早期的中國。 然在我國,以水彩畫做為單獨一類的創作方式,並有步驟的學習,依前所述,則似非延續傳統的水墨畫,而應始於清末民初推行新式教育之時。 至於臺灣地區水彩畫的萌芽,也應約略於同時期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