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以觀念辯證法反思「後解嚴與後八九─兩岸當代美術對照」裡的美術史詮釋

  • 以觀念辯證法反思「後解嚴與後八九─兩岸當代美術對照」裡的美術史詮釋
    出版日期: 2008-01-08
    刊登日期: 2008-01-08
    編著者: 施世昱Shih,Shih-yu
    頁碼: 40
    裝訂規格: 0
    內容: 一、前言
    除了商業性的美術展覽會以展出作品愉悅觀眾而引發人潮之外,另有聚焦特定議題以展開討論的學術性展覽;學術性展覽又可分為展出內容較明確的研究成果展與嘗試性質較濃厚的開放議題實驗展兩大類; 由胡永芬策展並於國立台灣美術館舉辦的「後解嚴與後八九──兩岸當代美術對照」(本文簡稱為「雙後展」)當屬後者。
    不同性質之展覽會的界定將有助於我們避開「實驗討論 多元開放」與「成果批評 一家之言」之間的學術混戰。有鑑於此,在「後學」氾濫的台灣當代藝壇裡,面對這場「雙後展」,身為觀眾的我們理當認識到:若該展覽會僅僅是一家之言的學術威權,那麼,觀眾們噤若寒蟬般地、船過水無痕般地展覽效應,這只能是「後學」語境裡被視而不見的另類反諷!相對地,開放討論才是實踐「後學」或舉辦種種「後展」的真誠態度吧!
    「雙後展」無疑地是極為成左滿G僅從展覽名稱便可窺見其背後的恢弘企圖,而近百件的展出作品與藝評文字也是盛大而誠懇的,尤為難得的是它將海峽兩岸眾多當代藝術市場上的麒麟兒齊聚一堂。因此,僅就當代藝術市場與鑑賞實務、策展與美術行政等面向而言,它都具有積極意義。同樣地,「雙後展」亦當潛藏有眾多值得深入討論的豐富內涵等待被挖掘。
    由於本文旨在於對「雙後展」裡的美術史觀進行反思,因此除了展出作品外,策展人胡永芬的論述文字亦將納入討論。 限於篇幅,本文無法針對「雙後展」裡的所有議題面向一一進行剖析式的論證;這裡所呈現的僅僅是筆者個人的思考框架與未竟的詮釋結果。

    二、「後解嚴與後八九」的現象學直觀與描述──通過展覽形式以詮釋其策展方向
    根據展覽目錄,「雙後展」企圖將兩岸當代美術所指涉的眾多文化關懷詮釋 建構為:(一)「歷史─文化─政治」:「政治發言」、「文化主體&身分認同」;(二)「個體─生命─環境」:「個人內在對映社會現實」、「人性妄念」、「消費反諷」。雖然兩個論述脈絡下的五大議題綱舉目張,但是,實際展出的作品與內容卻有不少令觀眾們感到疑惑的地方。好比說:「個人內在對映社會現實」、「消費反諷」兩個議題彷彿是大陸藝術家的專利!?對比於上述專屬大陸藝術家的「消費反諷」議題裡僅有李民中一位台籍畫家,「文化主體&身分認同」則是僅有王子衛、余友涵兩位大陸藝術家而彷彿是台灣專屬的關懷焦點!?另有以台灣藝術家為主的「人性妄念」議題;此一子議題除了展出抽象表現 風景油畫之外,亦大量地囊括了數位影像、水墨等媒材而與其它議題有較大的區別。此舉頗令身為觀眾的筆者直覺上認為:這是無法以既有框架予以歸類卻又割捨不下特定作品的權宜之計!?結果是,真正足堪進行「兩岸當代美術對照」者僅剩「政治發言」的陣容較完整堅強!
    「雙後展」真的只是一個名實不符、荒腔走板的演出嗎?應當不是。它雖然是一個實驗嘗試性質大於研究成果報告的展覽會,但它理當一同於研究成果展般地有其自身的藝術觀念與定義、美術史觀與詮釋方法。因此,探討「雙後展」背後的指導觀念或有助於我們更進一步地認識它。
    由於「雙後展」展出作品的創作時間跨度是從1987 1989年前後一直延續到今年(2007年)的,因此,我們彷彿感受到策展人企圖將這長達二十年的兩岸當代美術發展史予以結構性建構的企圖心。只是,在後現代思潮氾濫的迷離景觀下,我們或可預見這將是一個極其困難且頗具爭議的巨大學術工程。
    相對於「後八九」已成為大陸當代藝術史上的一個專有名詞,所謂「台灣當代藝術裡的『後解嚴』」是指一個約定俗成的歷史時期、一個客觀存在的重量級繪畫團體還是策展人的特殊詮釋呢?「後解嚴」與「後八九」這兩個美術史上的重要現象對兩岸當前美術發展的具體影響又是什麼呢?
    如果「後解嚴」是指涉了一個歷史時期,那麼,「雙後展」的展出內容顯然地不能包含解嚴之後的台灣美術 藝術概況,因為:複媒裝置等以年輕藝術家為中堅而代表台灣進軍威尼斯雙年展的主流媒材固然在諸多子議題中大量缺席,能與大陸畫家周春芽等抽象風景畫相映照的台灣老一輩「抽象繪畫─內在真實」亦彷彿在解嚴之後作古,而年齡層分布最廣的、堪與大陸形式技法相比較的台灣寫實主義油畫亦在此缺乏討論。
    那麼,「後解嚴」是隱喻著一個類似「後八九」般的繪畫團體或台灣美術史上的一個重要展覽嗎? 也釦畯怚i以無須為這個問題傷腦筋,因為策展人的意圖極可能僅僅是創造性地利用「後解嚴」這個名詞以求對應「後八九」,她 它並不試圖(也不可能)囊括解嚴後的台灣當代藝術裡的所有普遍現象。從實際展出作品來看,「雙後展」主要探討的僅僅是兩岸當代藝術多樣媒材與多樣表現裡的某種局部現象、若干媒材與作品選樣而已;這就好比谷文達等屬於「後八九」的重要藝術家亦不在「雙後展」之列一樣。
    綜觀該展覽,除了較為少數的水墨、雕塑或其它數位影像多媒材外,最重要的展覽焦點當屬具象寫實風格的油畫作品;這也是「雙後展」之副標題以「美術」而非「藝術」相標榜的原因之一吧!?顯然地,較全面地探討同「後解嚴與後八九」相關的種種藝術現象並不是這個展覽的目的;非油畫類的展出作品僅具消極性的參考作用。如此種種,彷彿暗示著「雙後展」的真正關懷重點並不如標題般地開闊,而是具有較大的限定性的:它以通過兩岸某種經過特殊選擇的美術作品之對照,以探討「後解嚴與後八九」這個「後學」大框架下的若干文化議題!?以此,在揣測「雙後展」背後可能隱藏著詮釋性地建構兩岸當代美術史之「共時性結構」的動機之後,我們或能為它較忽略從解嚴 八九以至今日的廿年間的「歷時性流變」的缺憾感到釋懷。也因此,若有斤斤計較於「雙後展」為什麼沒有正視複媒裝置或抽象繪畫的這種學術名詞討論與研究範圍界定等問題者,恐離題遠矣!
    那麼,「雙後展」的具體關懷對象為何?這個問題的答案或可從「兩岸當代美術對照」這個副標題來思考。於是,一旦我們發現到副標題與主標題之間存在著相互依存的解釋學循環之後,我們了解到:這個副標題裡所謂的「對照」並不是表現技法或美術風格等外在的形式技法分析,而是指政治、經濟、主體等與當代熱門文化議題相關的表現內涵。簡單地說,主標題與副標題說明的都是同一件事情:「雙後展」是一場以經過挑選的兩岸當代油畫創作這種特殊事例出發以進行更具普遍性的文化討論的實驗性展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