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有名」與「無名」――日治時期殖民者與被殖民者的形象建構

  • 「有名」與「無名」――日治時期殖民者與被殖民者的形象建構
    出版日期: 2005-02-15
    刊登日期: 2005-02-15
    編著者: 劉方瑀
    頁碼: 76
    裝訂規格: 0
    內容: 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清廷戰敗,日本依據馬關條約正式領有台灣。在日本殖民政府龐大的運作體系中,利用大眾傳播媒體、教育與行政體系等管道,透過在視覺上容易記憶,及無限複製等手段,操作某些具有特殊意義的符號,對人民進行思想灌輸,加強政治,乃至於文化上的認同,凡此也透露出國家機器的權力運作。1908年石川欽一郎在《台灣日日新報》上發表言論,希望「以水彩畫介紹台灣風景、風俗等做成繪葉書贈送內地友人……讓這些不幸福的人們知道日本第一的台灣風景。」事實上,在石川欽一郎來台前後,有許多來自內地的日籍藝術家應台灣殖民政府的邀請或以個人身分來台,他們帶著畫筆與期待的心情,進入這塊日本帝國的新領地一探究竟,以畫筆為當時的台灣風土留下記錄。這些畫面以壁畫、繪葉書、繪畫作品的方式呈現在當時的內地人與本島人眼前。但是直至1933年從竹久夢二的言論中,卻發覺日本內地人仍對台灣充滿了誤解,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究竟為何?難道日本殖民政府與日籍畫家對台灣形象塑造的作法,毫無實際效果存在?本文將藉由殖民者塑造的自我形象、日籍藝術家塑造的台灣意象兩面向,討論「有名」的日本殖民政府運用「無名」的台灣風土,對台灣意象集體記憶所進行的製造行動,最後以總督府發行的始政紀念繪葉書加以印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