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家國、離散與現代性:洪救國 〈女童玩球〉牽引出的戰後菲華現代藝術交流

  • 臺灣美術學刊125-01封面
    家國、離散與現代性:洪救國 〈女童玩球〉牽引出的戰後菲華現代藝術交流
    出版日期: 2023-07-31
    刊登日期: 2023-08-01
    編著者: 謝世英
    頁碼: 140
    內容:

                                                                                         摘要

            本文的研究動機源起一件典藏作品,2018年新加坡國家藝廊策展人,擬以洪救國之藝術作為未來策展主題,來臺探詢國立歷史博物館典藏的洪救國作品相關事宜。提到2005年洪救國去世的新聞報導中提到收藏洪救國作品機構,「包括臺北歷史博物館及新加坡國家博物館」,她問到:洪救國曾於何時來臺?以及為何而來?參加過哪些展覽與活動?收藏該件作品的理由?在共同檢視洪救國的畫作時,作品背面黏貼的收件三聯單引起我們的注意,上有「僑裔美展」、「女童玩球」等模糊字樣,顯然這是當時的參展作品,然而展覽內容、參展藝術家等相關文獻、資料盡付闕如,隨著時間流逝,展覽及相關資料都更難尋訪。

            菲華藝術家洪救國與臺灣的互動,是一段包括文藝、小說、華文教育、藝術展覽等多方面的交流。1959年菲華藝術家組圑歸國訪臺,同時也邀請臺灣藝文人士赴菲講習教育華人子弟,講習會期間臺灣帶去一個水彩聯展。因緣際會下,洪救國(Ang Kiukok, 1931-2005)、朱一雄、王禮溥、蔡惠超與臺灣藝術家及文學家,如席德進、李錫奇、王藍、余光中、林清玄、古月等,彼此建立了一生的友誼。1963年舉辦的「僑裔美展」全名為「全球華僑華裔美術巡迴展覽會」,在1950、60年代的戒嚴統治及戡亂體制,以及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即將展開的文化氛圍中舉辦,對外是為宣揚中華文化,但當時臺灣年輕藝術家比較關注海外藝術家的現代藝術。本文試圖藉史料、公文檔案、新聞剪報、舊照片等相關資料,探究1960年代前後臺菲的交流歷程,以及洪救國在臺的足跡。

     

    關鍵詞:臺灣現代藝術、洪救國、離散認同、菲華、立體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