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107年度「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叢書」暨「臺灣資深藝術家影音紀錄片」 聯合發表記者會 (新聞稿)

  • 發佈日期:2018-11-06
  • 點閱次數:3377

107年度「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叢書」暨「臺灣資深藝術家影音紀錄片」
聯合發表記者會

文化部所屬國立臺灣美術館今(6)日舉辦「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叢書」暨「臺灣資深藝術家影音紀錄片」發表記者會,由文化部蕭宗煌次長主持,國美館林志明館長、藝術家出版社何政廣社長、華視陳郁秀董事長、國立歷史博物館廖新田館長、臺南市立美術館潘襎館長、故宮博物院前副院長林柏亭、蕭瓊瑞教授、藝術家李再鈐、謝里法、撒古流等藝文界的前輩,以及藝術家家屬、基金會代表、叢書作者、審查委員及紀錄片導演等均出席,重現藝界風華。蕭次長表示,臺灣近年強調軟實力的強化以及臺灣文化的再造,希望更有結構性的研究臺灣藝術史。「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叢書」與「臺灣資深藝術家影音紀錄片」在藝術家作品的之外,也著重在藝術家的生命史,為臺灣藝術史研究開啟另一種思維。

國美館林志明館長則強調,「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叢書」及「臺灣資深藝術家影音紀錄片」至今〈107〉年共累積出版121冊傳記叢書及37部影音紀錄片,以傳記的方式書寫歷史,深入淺出地爬梳藝術家生平。這兩套出版品非常適合「走入家庭」,也代表著蒐集此套叢書及影音記錄片在家裡就能擁有一座具體而微的美術館。今年共出版吳景欣著《融會・至真・蔡雲巖》、陳長華著《浪漫・夢境・許武勇》、鄭芳和著《鐵焊・超越・高燦興》、王偉光著《建構・空相・李德》、蕭瓊瑞著《吾土・笙歌・劉耕谷》、廖新田著《痕紋・印紀・周瑛》、劉永仁著《低限・無限・李再鈐》、潘襎著《寂靜・沉思・陳景容》、徐婉禎著《色彩・人間・謝里法》、盧梅芬著《傳譯・詩意・撒古流10冊「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叢書」;以及5部「臺灣資深藝術家影音紀錄片」:《油彩化身陳澄波》、《風土詩情林玉山》、《膠彩人世美陳進》、《百變膠彩郭雪湖》、《現代繪畫先驅李仲生》。兩項出版計畫均展現臺灣藝術家熱情且豐沛的創作精神與能量,是臺灣藝術史上不容忽視的篇章。

「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叢書」及「臺灣資深藝術家影音紀錄片」以藝術家獨特的生命歷程為主軸,一點一滴描述二十世紀以來臺灣近代美術開拓者的前輩藝術家們,默默地在這塊土地上刻劃的生命經驗,以及他們的傳承與對新一代臺灣藝術家的影響。「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叢書」將廣為贈送國內大專院校、附設美術班的中小學、圖書館、文化機構等單位,也將寄發我國駐外機構等單位,以期在國際上推廣我國美術發展並提供相關藝術研究資料,增進海外人士對臺灣美術史的瞭解。審查委員代表蕭瓊瑞教授說,非常高興經過25年的培育,臺灣已經有很多可以書寫藝術家的作者,能讓更多人透過藝術家的生平更能了解臺灣的軟實力。也展望未來能夠出版其他語言的版本,能讓更多國際友人認識臺灣的藝術史。

「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叢書」與「臺灣資深藝術家影音紀錄片」的出版體現國美館不遺餘力對於在台灣這塊土地成長的藝術家之生命歷程與藝術成就之蒐集整理,也落實文化部「重建台灣藝術史」政策,為臺灣美術史料的建構紮下深厚的基礎。除了「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叢書」將廣為贈送教育及外交單位外,陳澄波、林玉山、陳進、郭雪湖、李仲生5位藝術家的紀錄片將於11/17()在華視主頻道首播、11/23()在教育體育文化頻道重播,期透過媒體力量讓民眾深入了解五位資深藝術家的故事。此外,11月將免費舉辦三場校園巡迴放映會:1113日於國立成功大學藝術中心、1116日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1120日於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美術系,邀請各界參與。詳細內容請上國立臺灣美術館網站http://www.ntmofa.gov.tw或中華電視公司網站http://www.cts.com.tw查詢。

 

107年度「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叢書」暨「臺灣資深藝術家影音紀錄片」聯合發表

  • 業務承辦人 林振莖 電話:(04)23723552 #343
  • 新聞聯絡人

國立臺灣美術館 / 王奕尹、郭純宜 (04)23723552 #1333360932003577

   藝術家出版社 / 陳慧蘭 09392576770960257677 art.books@msa.hinet.net

   中華電視公司/ 陳尹屏 (02) 277569670930644242,

yinpingchen@cts.com.tw

國立臺灣美術館http://www.ntmofa.gov.tw

開放時間:週二~五 09:00~17:00,週六、日 09:0018:00,週一休館

    址:403台中市西區五權西路一段2

服務電話:886-4-23723552


附件一 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叢書簡介          承製單位:藝術家出版社

 

一、《融會・至真・蔡雲巖》吳景欣

蔡雲巖1908-1977

蔡雲巖,1908年出生於文風鼎盛、人文薈萃的臺北士林區,童年就讀於士林公學校,也是日治時期臺灣第一所小學,蔡雲巖在此受到現代教育的薰陶,啟迪他最初的美術情懷。

1927年「臺展」開辦以來,激勵了許多年輕畫家的參展。從1930年開始,蔡雲巖的繪畫作品多次入選「臺展」,其美術才華備受肯定;同時也因為入選「臺展」,蔡雲巖與其他畫家有了積極的互動,並參與當時最活躍的東洋畫團體「栴檀社」。

成就蔡雲巖一生畫藝的主要原因,是他遇到人生中最重要的繪畫導師——木下靜涯。這位因緣際會滯留臺灣的日本畫家,在偶然的機緣之下,注意到蔡雲巖的才華,因而收他為徒,也是木下在臺灣的重要私塾弟子。蔡雲巖不但吸收到木下靜涯所傳承的精華,也就是日本圓山四條派的諸家之長,充分掌握花鳥的各種姿態形貌,同時,蔡雲巖更致力於精細寫真的觀察,研究描繪臺灣特有的鳥禽、植物、器物、建築裝飾等技法。藉由融會前人風格與自我觀察,他將臺灣的特有風景及人物,融入豐富而緊密的構圖之中,創作出獨特的繪畫風格。尤其作品更反映了季節變換、時代氛圍與個人經驗。

綜觀蔡雲巖一生的繪畫經歷,正代表著日治時期的臺灣膠彩畫家,所樹立的一種典範。其繪畫所經歷的轉折時機,正是日治時期膠彩畫發展的重要轉捩點:臺展初期風景畫盛行,蔡雲巖致力於風景畫的研究;臺展中期花鳥畫達到高峰,他則轉向花鳥畫的表現;到了府展時期,開始自主性地開發新題材、新方法,表達物體真實的質感。從蔡雲巖的創作歷程,我們看到一位畫家,曾經乘著時代潮流,致力藝術創作而有的特殊成就。

 

【作者簡介】

吳景欣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藝術史博士,現任美國羅格斯大學助理教授。曾故宮博物院研究助理、東京文化財研究所與早稻田大學訪問學人、波士頓美術館助理研究員、韋頓學院(麻州)訪問助理教授、塔夫斯大學與布朗大學兼任講師、菲立普收藏館博士後研究員等。主要著作有:〈木下靜涯的舊藏畫稿作品與蔡雲巖繪畫之傳承關係〉、〈Reality Within and Without : Surrealism in Japan and China in the Early 1930s〉、〈東大寺廬舍那佛圖像初探〉、〈近代日本華嚴圖像的延續與創新:再考堂本印象的《華嚴》〉、Transcending the Boundaries of the‘isms’: Pursuing Modernity through the Machine in Japanese Avant-Garde Art〉、〈Icons, Power, and Artistic Practice in Colonial Taiwan : Tsai Yun-yan’s Buddha Hall and Boys’Day〉、〈Reflecting and Refracting Modernity :Images of the Modern Girl in 1920s and 1930s Japan等。

二、《浪漫・夢境・許武勇》陳長華

許武勇1920-2016

許武勇,1920年出生於臺南市,來自一個貿易商的家庭。從小天資聰穎,在公學校就讀時,功課一向名列前茅,美術成績更優於其他同學。

1933年十四歲的許武勇,考取臺北高等學校,接受日本美術老師鹽月桃甫長達七年的教導,不但開啟了他的藝術人生,也讓許武勇一生享受到美術世界之樂趣。鹽月老師教他「不要用手畫,要用頭腦畫。」讓許武勇得以透過自由的思考,追求有個性、有創造性的繪畫風格。

臺北高等學校畢業之後,考進東京帝國大學醫學部。他選擇醫學之路,是希望先有穩定的生活做後盾,才能夠完成畫家之夢。在留日期間除了學習四年的素描,同時積極參觀美術展覽,接受名家真跡的洗禮,於是作品入選了「獨立美術展」。

1946年許武勇完成日本的學業,返臺之後開啟了醫生兼畫家的燦爛人生。1952年又前往美國加州大學的柏克萊分校深造,參觀不少美術館和畫廊,接觸到西方藝術。當他首次看到夏卡爾(Marc Chagall)的畫作真跡,從此就愛上了超現實主義的畫風,影響到日後獨特的繪畫風格。

1948年開始,許武勇多次參加「全省美展」,其作品〈石楠花〉和〈夜曲〉,曾獲「省展」的特選獎。早年許武勇嚮往魯東,那種充滿神祕的象徵手法,以及夏卡爾的超現實風格。中晚期以後許武勇的創作,是以立體派技法出發,再加上各種繪畫技巧的影響。然而許武勇的立體派作品,不同於西洋的理性特質,而是著重在一種浪漫、悲天憫人的情懷,來營造他的理想世界,建立獨一無二、帶著鄉愁的羅曼蒂克之繪畫風格。

 

【作者簡介】

陳長華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碩士,曾任國立故宮博物院專門委員、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專門委員、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兼任講師、《聯合報》記者等職。主要著作有:《臺灣現代美術大系──抒情印象繪畫》、《童心.創意.劉興欽》、《寫景.抒情.何肇衢》、《臺灣美術家──黃土水》、《臺灣美術家──廖繼春》、《臺灣美術家──陳澄波》,散文《最初的溫柔》、《美感經驗》、《打開記憶的盒子》等。


三、鐵焊・超越・高燦興》鄭芳和

高燦興1945-2017

高燦興,1945年出生於台北,來自鋼鐵打造的世家,先後畢業於臺北師範學校、國立藝專,並取得美國芳邦大學藝術碩士學位。

1991年,高燦興在臺北市立美術館的個展之後,1993年起陸續獲邀到德國卡茲考雕塑公園實地創作,他以優異的熔焊鋼鐵雕塑,受到德國藝壇的重視,成為台灣五次受邀參展的第一人。由於高燦興精湛的鋼鐵技藝,在法國名雕塑家塞撒來臺個展時,成為欽點的雕塑助手,同時兩人惺惺相惜。1997年高燦興又獲邀前往愛爾蘭共和國,舉行「臺灣之美」個展,逐漸名揚海外。

高燦興一生積極開拓鋼鐵的現代結構雕塑之路,有別於一般傳統雕塑。早期的創作,是以鐵、木、鋼、石膏、繩等各種複合媒材的組構,呈現高燦興的心緒與感懷;到了晚期開始探究鋼鐵的雕與塑之本質,大膽以焊槍為畫筆,在焊接、切割、捶打或鎔鑄過程中,探索質感、觸感、空間、塊量和尺度,以再造的觀念超越材質,又將個人的思想觀念融鑄於鋼鐵技術,充分展現鋼鐵材質的精神性,形塑有機的抽象雕塑。

高燦興在創作上兢兢業業,不斷創變、不斷超越,在鐵鎚與熔焊中錘煉出如超人般的不朽形象。他堅信藝術是一生的馬拉松,堅持做到餓、做到死,三十年如一日,不改其創作態度。他強調以觸覺的感知,回歸雕塑本質的鋼鐵藝術,是永遠不墜的鋼鐵靈魂。他終生虔謹自持,堅苦卓絕如苦行僧,作品閃爍著緘默、內斂而耀眼的光輝,是開拓臺灣鋼鐵雕塑的先鋒人物。

晚年傾其所學奉獻教育,開啓臺灣學院教育之中,另一種金屬雕塑的傳承,深受學生弟子的敬重。這位「大音希聲」的藝術家,其鋼鐵雕塑所凝聚的歷史重量,已經為臺灣的雕塑史敲出重重的一擊,並持續震盪往後的世代心靈。

 

【作者簡介】

鄭芳和

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專業藝術寫作者及策展人,現任臺北市立美術館學術編審,任教於實踐大學、輔仁大學、文化大學。曾獲行政院新聞局人文類最佳圖書著作「小太陽獎」、「好書大家讀」年度最佳少年兒童讀物獎、「書寫的可能性」美展創作獎。主要著作有:《山水.獨行.席德進》、《空間.造境.陳其寬》、《漢簡文字的書法研究》、《神遊.物外.陳庭詩》、《探險.巫師.劉其偉》、《獻祭美神/席德進傳》、《現代美術大系──鄉土寫實繪畫》、《醇樸.融通.鄭善禧》、《臺灣近代水墨畫大系──鄭善禧》、《雄健.醇美.王壯為》、《返璞.歸真.江漢東》、《勇者.精進.楊啟東》、《一泉活水陳其寬》、《靈之舞動/徐永進》、《藝術探險.探險藝術/劉其偉》、《玩真的》、《墨魂》、《壞人中的好人/劉其偉》、《上裸男孩》、《孤飛之鷹》、《敢於下賭劉其偉》等。

 

四、建構・空相・李德》王偉光

李德1921-2010

李德,1921年出生於江蘇常熟,從小即喜愛藝文活動,其後畢業於重慶大學,並在二十八歲移居臺灣。來臺後的李德經商維生,閒暇之餘又跟隨馬白水學習水彩畫;繼而遇到恩師陳德旺,從此正式走向藝術創作之路。在這段期間,李德從繪畫的基礎學起,面對大自然探究造形與空間的深層價值,一步步邁向純淨的創作之路。

李德的寫生習作,絕非只是對景照抄的表面繪製,而是從寫生之中探求畫理。同時又藉由石膏像素描、靜物寫生和自畫像等習作,解讀自然界微妙的面之變化,來進行「形」的分解與建構性重組。尤其關注於空氣、空間的探討,其情懷與意念在畫面上交織,而呈現出繽紛的面貌。李德在作畫之際,躍入了空氣與空間,專注於遼闊、虛白的空間表現,筆道遒勁、飄逸之外,點、線、面也有合理的配置,故而質感豐富,意韻頗高。

李德經由不間斷的空間、造形之錘鍊,充滿畫理和畫思。他常以簡單的速寫稿,演繹出巨幅的油畫,在筆觸紛飛之中,用「面」建構起繁複的畫面構成,再融入了情思、哲理於其間。在李德的創作過程中,情思常與畫思交相激盪,不斷地演化,由半抽象而抽象,由立體而漸趨平面地展開到畫布上,筆繁意茂而近乎於無相之空相,孤寂苦思地刻苦推敲,獨自走向藝海無涯的漫漫長路。

在四十三歲那年,李德成立「一廬畫室」、開班授徒,並到各大專職校、藝術館兼職教畫,秉承師門「純一不二」的研討心志、十年磨一劍。歷經將近一甲子的作畫、教畫生涯,讓他深深體會到:「繪畫,是一場無盡不止的追索。」回顧一路走來的李德,始終有許多愛徒陪伴,一起學習、旅遊,歡笑。而其風骨德澤綿延至今,他的愛徒及後學者,仍然會定期到「一廬」畫室作畫,相互參研、提攜成長。

 

【作者簡介】

王偉光

中國文化大學美術系畢業,美術教育家、畫家。曾獲「第一屆全國優良藝術教材分享活動/學校一般藝術教材組首獎」。主要著作有:《臺灣美術全集15─陳德旺》、《陳德旺畫談》、《苗漢刺繡老虎變龍》、《兒童美育啟蒙我的孩子是畢卡索》、《陳夏雨的秘密雕塑花園》、《教你看懂藝術》、《農夫般的畫人粟海》、《純粹精深陳德旺》、《臺灣美術全集陳夏雨》等。

 

 


五、吾土・笙歌・劉耕谷》蕭瓊瑞

劉耕谷1940-2006

劉耕谷,1940年出生於嘉義朴子,是臺灣著名的膠彩畫家。

回顧臺灣膠彩畫的發展,是在日治時期的新美術運動中,以「東洋畫」的名稱傳入;由於強調寫生寫實的特色,一度取代傳統水墨畫,和油彩、水彩所構成的「西洋畫」並稱,蔚為當時臺灣繪畫的主流之一。不過從大戰結束,大批傳統水墨畫家遷臺,於是引發「正統國畫」之爭,原本定名為「國畫第二部」的膠彩畫,從此放棄「國畫」名稱的堅持,不僅改稱為「膠彩畫」,同時也在臺灣特殊的藝術生態中,淪為「非主流」的畫種。

如果膠彩畫在戰後的臺灣畫壇,是「非主流」地位的話,那麼劉耕谷更是「非主流中的非主流」,既無師承,也不依附任何流派。

1986年初劉耕谷提出作品〈啟蘊〉,參加臺灣省立美術館正廳大壁畫的徵件比賽,結果公布前三名均從缺。同年8月二度徵件,他提出〈吾土笙歌〉草圖參賽,終於獲得評審一致肯定,取得巨幅大壁畫的製作權。這件費時將近兩年才完成的〈吾土笙歌〉手繪壁畫,完全以膠彩按金製作,也成為劉耕谷創作最早期的代表作。

進入90年代之後的劉耕谷,期許把膠彩畫的創作推向更高峰,他以獨特的創意和不斷突破的技法,站在一種吾土吾民的寬宏視野,扭轉了臺灣膠彩畫長期以來流於纖細、柔弱的窠臼,創造出一種壯美、恢宏,帶著豐富歷史情懷與宗教理念,構成臺灣美術史中不容忽視、更無法遺忘的一頁篇章。

論及劉耕谷膠彩畫的創作,從人文系列、鄉土系列、巨山巨木系列、佛與石窟系列、花系列到畫像系列,觀賞其一生約上千幅作品,以及二十多幅7公尺以上的膠彩巨作,便可以了解到劉耕谷的努力程度。同時更能夠體會他內在心境、情感思想,以及見解的轉化與涵詠。因此,劉耕谷儼然已經成為臺灣近現代美術史上,一顆耀眼的巨星。

 

【作者簡介】

蕭瓊瑞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曾任臺南市政府文化局長、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現任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所教授。主要著作有:《五月與東方──中國美術現代化運動在戰後臺灣之發展》、《觀看與思維──臺灣美術史論集》、《臺灣美術評論全集──劉國松》、《臺南市藝術人才暨團體基本史料彙編》、《島嶼色彩──臺灣美術史論》、《島民.風俗.畫──18世紀臺灣原住民生活圖像》、《圖說臺灣美術史》、《激盪與迴游──臺灣近現代藝術11家》、《臺灣現代美術大系──抽象抒情水墨》、《歷史榮光名作系列──林覺》、《美術家傳記叢書──線條.行走.楚戈》、《美術家傳記叢書──焦墨.雲山.夏一夫》等。

 

六、痕紋・印紀・周瑛》廖新田

周瑛1922-2011

周瑛原名周林長,1922年出生於福建長汀,就讀福建省立師範學校,以及福建師專藝術科,1948年畢業之後來臺,服務於臺灣省立臺北師範學校,教學生涯長達四十年。周瑛早年是以寫實的黑白木刻版畫見長,代表作品〈春滿人間〉,描寫了臺灣早期的農村景象,展現純樸、真摯而細膩的作風。

周瑛一生培育出許多傑出的藝術後進,在學生的心目中,更是一位教學認真、照顧學生的好老師。當北師的畢業生陸續出國深造,並在國際藝壇綻放光芒之際,周瑛也從中學習很多。於是開始研究當代藝術,《現代造形藝術的研究》、《兒童繪畫研究》等著作,更反映出當時在現代藝術上的彙整與詮釋。

後來周瑛進一步轉向現代主義,大約花了十多年的功夫沉潛其中。除了參加聯展之外,也與同好籌組「中華民國版畫學會」。並參加巴西聖保羅國際雙年展、韓國國際版畫雙年展、巴黎中華民國現代藝術展,曾獲得中華民國畫學會金爵獎、中華民國國際版畫展文建會主委獎兩次。

周瑛的現代繪畫之路,從風景畫的簡化開始。從1959年到1969年之間,在作品的畫面上,刻意地模糊了輪廓、色塊與空間之表現;另外,也運用線條、空白,來營造東方的氛圍,這個時期的圓點、環形、具書寫感的線條等,持續成為他成熟風格的主要要素,並動態、漸層地體現出他的「型態」概念。從1970年到1975年,造型元素更為精簡,組合的語言更明白可見;在留白背景之中,更有集中之感,這時期的風格已接近成熟階段,代表性的木石紋也已經出現。發展於1980年到1990年之間的「石之頌」系列,可說是周瑛的巔峰之作,更奠定了在臺灣現代版畫界中的地位。從1990年之後,周英的創作轉向油畫及複合媒材,展現了筆觸灑脫、色彩奔放。回顧周瑛一生的創作歷程,堪稱為臺灣版畫史、美術史當中的「現代石木傳奇」。

 

【作者簡介】

廖新田

中英格蘭大學藝術博士與臺大社會學博士,現任國立臺灣藝術大學人文學院院長、臺藝大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教授、臺灣藝術史研究學會理事長、澳洲國家大學榮譽教授。主要著作有:《清代碑學書法研究》、《臺灣美術四論》、《傅狷夫行草字編》、《藝術的張力》、《格藝致知》、翻譯《風景入藝》、《美術家傳記叢書──符號.跨域.廖修平》、《臺灣美術新思路》。

 


七、低限・無限・李再鈐》劉永仁

李再鈐1928-

李再鈐,1928年出生於福建仙遊,是臺灣資深嚴謹的幾何抽象雕塑家。李再鈐自幼生長於書畫世家,家學淵源造就了他深厚的藝術造詣;但因戰爭動亂,導致不斷地流離、轉學,年輕的生命也因承受過多的磨練而迅速成長。

1948年李再鈐來到臺灣,就讀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藝術系,但因看不慣訓導處的要求而不願配合,後來竟然不知原由地被學校退學。李再鈐離開學院的教育,茫然地投入社會,幸得貴人的相助,介紹到印染廠擔任布花設計師。1958年又轉入手工業推廣中心就職。當時的李再鈐雖在設計界工作,心中卻不時地尋思,如何創造單純的藝術造形;在這一段歷練及沉潛的歲月,造就他日後邁向雕塑創作之路。

論及李再鈐雕塑創作的觀念,強調在形、面和量體之間,必然有其邏輯的構成秩序,進而表現出理想中的造形,「數與形」則是思想的核心,由一組相同的基本造形單元構成,例如:立方體、三角錐體、圓柱體、弧形體,純粹幾何造形的巧妙組合,用來表現創作者心靈中的感知與主觀秩序。

1985年發表的雕塑作品〈低限的無限〉,於臺北市立美術館展出的期間,被人誣指為「從某個角度看似一顆紅星」,引發轟動一時的藝術事件,頓時讓他成為藝術圈中人人關注的人物。該事件幾經波折,最終獲得平反,還給李再鈐一個公道,也讓民眾上了寶貴的一課,了解到藝術創作的真諦。

回顧李再鈐的藝術創作歷程,曲折而堅定,從60年代初努力不懈迄今,至今他已九十一歲高齡,仍持續投入藝術創作,在雕塑藝術上具有卓越成就。

 

【作者簡介】

劉永仁

義大利國立米蘭Brera藝術研究院碩士,現任臺北市立美術館副研究員、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學系兼任助理教授。主要個展有:「劉永仁:无限的結晶」於臺北大趨勢畫廊(2016)、「抽象之弧──劉永仁個展」於北京798表畫廊(2015)、「劉永仁──Since 1991~present」於臺中大象藝術空間館(2015)等。主要著作則有:《米蘭公共藝術縱覽》、《義大利家具風情》、《封答那──空間主義大師》、《臺灣現代美術大系──抽象構成繪畫》、《呼吸軌──藝術與策展之交互脈動》。

 

 


八、寂靜・沉思・陳景容》潘襎

陳景容1934-

陳景容,1934年出生於臺灣彰化,來自書香門第的家庭,因從小家教嚴格,所以養成堅毅不撓的性格。1956年畢業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系,1960年負笈日本武藏野美術學校,畢業之後進入東京學藝大學,並以優秀成績的畢業,隨後考入東京藝術大學壁畫研究所,1967年取得碩士學位。返國後的陳景容,分別任教於國立藝專、文化大學美術系,以及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可以說是作育英才無數。同時所創作的作品,遍及於歐洲各國和日本展覽,深受各界的推崇。

至於陳景容在留學日本期間,是首位華人專攻學習濕壁畫的專業,並對日後的創作深具影響。其作品洋溢著古典主義的色彩,深受文藝復興大師喬托、法蘭契斯卡的影響,結構嚴謹、構圖細密、影像微妙而色彩沉鬱。尤其是以人物神情的內省而深思,每每配以象徵物件,來寓意無限的內心世界。

1988年陳景容為臺灣省立美術館的開館,完成大幅壁畫作品〈十年樹木,百年樹人〉。1998年以大理石鑲嵌畫〈醫身醫心,視病猶親〉,捐贈花蓮門諾醫院。2003年,又以馬賽克鑲嵌畫〈聖家畫〉,致贈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為祝壽賀禮,並榮獲教宗接見及給予祝福,同時該作品也永久典藏於梵諦岡博物館。

此外陳景容博學而富文采,早年出版繪畫技法、壁畫藝術、散文隨筆等著作,奠定臺灣美術教育出版的基礎。同時創作的領域與層面相當寬廣,涉及素描、油畫、濕壁畫、版畫、鑲嵌畫和瓷畫等多種媒材。每到一處皆凝思捕捉眼前物象,幾經轉譯與詮釋之後,打破了古典與現代、東方與西方、現實與超現實的藩籬,因此,創造出寧靜而饒富深沉世界的獨特風格。

 

【作者簡介】

潘襎

日本大阪大學文學博士(美學藝術學),現任佛光大學文化資產與創意學系副教授兼主任、亞洲藝術研究中心主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兼任副教授、臺灣美學藝術學學會(TAAAS)祕書長、亞洲藝術學會(ASA)國際總部理事長兼臺灣地區執行祕書。主要著作、譯著有:《藝術學手冊》、《法國繪畫史》、《希臘美術模倣論》、《新古典與浪漫主義美術》、《印象派美術》、《巴黎文化行旅》、《新藝術風格大師──慕夏》、《禁忌的春夢──異端.背德的美術史》、《社約論與盧梭思想導讀》、《寫實主義與巴比松畫派》、《寫景造境水墨》、《茶湯藝術論》、《塞尚書簡全集》、《陳其寬》、《威廉.莫理斯》、《歐豪年》、《江明賢》、《傅狷夫美術思想研究──筆墨.風土.臺灣美感》、《家庭美術館──朱德群》、《家庭美術館──朱銘》、《家庭美術館──歐豪年》、《家庭美術館──李奇茂》、《家庭美術館──梁鼎銘》、《家庭美術館──莊嚴》等。

 


九、色彩・人間・謝里法》徐婉禎

謝里法1938-

謝里法,1934年出生於台北大稻埕,從小深受當地人文薈萃的影響,進而走上藝術創作之路。從省立師範學院藝術系畢業之後,於1964年留學法國,進入巴黎國立藝術學院雕塑班學習,其後因巴黎爆發「五月學潮」,於是在1968年轉往美國紐約,進駐西貝茲藝術之家所成立的版畫工作室,同時又進入普拉特版畫中心學習。謝里法從1964年到1975年這段期間,可以說是他藝術生涯之中的輝煌「版畫十年」,其版畫作品備受各界的肯定,不僅在國內、也在國際大展之中屢屢獲獎,並得到多方的典藏。

然而謝里法直言不諱的性格作風,使得他莫名地被列入戒嚴時期的「黑名單」,於是滯留海外二十四年,一直到1988年解嚴之後才獲准回臺,從1996年起至今定居於臺中。

謝里法最為人所注目的,是1970年代所著《日據時代臺灣美術運動史》,這是第一本論述臺灣美術史的專書,首開臺灣美術史研究的先河。1980年代仍受政治禁錮的時期,另一本著作《臺灣出土人物誌》,即是以大無畏的勇氣,書寫陳澄波、王白淵、江文也等當年禁忌的人物主題,至今仍是研究者不可忽略的重要文獻。千禧年後發表的《紫色大稻埕》,是以小說體裁再對日治臺灣美術進行書寫,使得臺灣美術史的研究,從學術論著轉化為一般閱讀的文本,不僅可以深入社會大眾,其後還被改編為同名的連續劇,引動大稻埕文化及日治臺灣美術的風潮,至今仍方興未艾。

回顧謝里法在年輕時期,曾經是現代抽象畫運動「五月畫會」的成員,藝術創作面向相當廣泛,創作的背後,都有強烈堅實的藝術理念支撐,顯現出他異於常人、極具深度的思想。綜觀其一生的角色難以定義,他是美術史研究學者、藝術評論家、策展人、也是藝術家、甚至是詩人和小說家,在多變的角色之中所不變的,是他以「臺灣美術」為核心的基本信念,則是從未改變,至今八十高齡仍創作不輟,對臺灣美術的貢獻與影響無庸置疑。

 

【作者簡介】

徐婉禎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藝術學博士,曾任桃園市美術館執行總監、東海大學美術系兼任助理教授、臺南應用科技大學美術系專案助理教授。主要著作有:《臺灣當代美術通鑑四十年2005 ~ 2014》、《虛擬實擬臺灣當代美術大系》;近年發表:〈魔法色彩的臺灣野獸派畫家「廖繼春」〉、〈東洋畫?國畫?膠彩畫?臺灣膠彩畫的正名與定名〉、〈臺藝西化「水彩」啟動〉、〈「畫」說從頭簡談臺灣美術史〉、〈「做時間」,臺灣藝術家謝德慶的創作與實踐〉、〈太湖石新譯陳建發水墨解構之後重構的再創造〉、〈屬靈的國度實相顯現評羅展鵬「墨嵐」系列〉、〈道行之而成「遊戲迷宮IV:郭慧禪個展」〉、〈探詢「我是」之存在意義試論黃心健「繼承之物」個展〉、〈馬電飛繪畫風格之演變〉、〈相由心生淺析葉怡利「景物」〉、〈意義的翻轉評析董振平公共藝術作品〉等。

 

十、傳譯・詩意・撒古流》盧梅芬

撒古流1960-

撒古流.巴瓦瓦隆,1960年出生於屏東縣三地門鄉,來自大社村的工藝世家,從小深受家族與部落傳統文化與美學的薰陶。在撒古流的身上可以看到兩種文化、兩種語言,以及兩種地理環境的影響與結合。他以多重、跨域的身分,包括:藝術家、教育者、翻譯者,以及書寫者,致力於兩個世界的互相調和與溝通,而又能保有自身文化的主體。

巴瓦瓦隆家族中「pulima」輩出,「pulima」在排灣語中是指「從手」,其意思就是「什麼都能做的人」,也意涵著具有創意、而且手藝精湛的人,藉此致力於實踐出「lalang」,也就是成就出裝飾物或美的事物。

回顧十八歲時的撒古流,在部落中擔任水電工,當年他騎著一臺摩托車在部落之間穿梭,面對部落的現代化,撒古流看見的不是進步,反而是「美」的消失。面對原住民文化的流失與斷層,致力於成為排灣族Pulima的撒古流,於是從1980年代起,懷抱著排灣族文化與美學、傳承與現代化的使命,開始致力於重製「祖靈的居所」,也就是排灣族的傳統古陶;到了1990年代,又製作傳統石板屋,以及提出「部落教室」的主張,成為重建原住民傳統藝術的先鋒。

除此之外,撒古流不僅止於傳統的重建,更致力於現代的轉化;撒古流透過傳統媒材中的陶、鐵與石板,以及圖紋的書寫和繪圖等,不斷地實踐他的信仰,族群之美的傳譯。目前撒古流努力的目標,正朝向闡釋排灣族哲學體系的道路前進。撒古流心目中的藝術,不僅是一條純粹的個人道路,而是以族群文化復興為職志。撒古流以自身獨具的方式,包括:傳承、翻譯與詩意,開創一條屬於族群與文化實踐之路。

 

【作者簡介】

盧梅芬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博士,曾任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研究助理、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籌備處助理、研究助理。主要著作有:《天還未亮:臺灣當代原住民藝術發展》、《臺灣原住民族藝術發展脈絡研究:以木雕為例 (1895-2010) 》等。

 

 


107年度臺灣資深藝術家影音紀錄片            承製單位:中華電視公司

陳澄波(1895-1947

陳澄波生於1895年的臺灣嘉義。19243月考入東京美術學校圖畫師範科,並在三年級時(1926年),以油畫作品〈嘉義街外(一)〉入選帝國美術展覽會,成為臺籍畫家中的第一人。1929年畢業後,即前往上海任教,曾任新華藝專西畫系教授兼系主任,以及昌明藝專藝教科教授兼西畫科主任,並受邀擔任第一次全國美術展覽會的評審員,除和藝壇人士密切交往外,在個人的創作上,也展開了極具實驗性質的多方嘗試,包括「中西融和」的畫法和「前衛思潮」的探索。在這段期間,陳澄波對中國畫有較深入的接觸與認識,他尤其喜歡倪雲林和八大山人的作品。

1933年,陳澄波舉家遷返臺灣。他早年在臺灣自我摸索的痕跡,一生都未曾拋棄過,包括極強烈的主觀意識、以及強烈的鄉土色感。陳澄波雖然經過嚴格的正統學院訓練,但卻不受拘束,他特有的筆觸,大膽的用色,總是讓人由畫中能感覺到他那股生性自然的純樸。在他的作品中,充滿了強烈執著的「素人」個性,實有其獨特的韻味,自我的風格也在此時期逐漸地成長、成熟。

返回臺灣定居後,次年,便結合全島畫友組成「臺陽美術協會」,成為迄今仍然活躍的全臺最大民間美術團體。1945年,二次大戰結束,國民政府接收臺灣,陳澄波積極宣導美術,並計畫籌建美術學校。1947年受228事件牽連而罹難,其畫藝與功績一度被掩埋,一直到1979年藉由鄉土運動的興起而重見光明。陳澄波英年早逝的遺憾,讓臺灣美術的發展少掉了一位具有個人風格,又極具感染力的表現派人物。

導演介紹
 
曾萬導演畢業自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二十餘年媒體工作經驗,曾任華視新聞部記者、主編、製作人、導演;現任獨立製作人、導演、數位內容工作者。曾獲得電視最高榮譽金鐘獎電視新聞採訪獎(我的奮鬥:謝坤山的故事)、電視公共服務新聞報導獎最高榮譽曾虛白先生電視報導公共服務獎(跳躍的音符:妥瑞症系列報導)、兩度獲得臺北市新聞記者公會社會光明面電視新聞報導獎特優獎(獨而不孤孫觀漢;她看見聲音王曉書)、休士頓國際影展紀錄片最高榮譽白金牌獎、白金牌獎,並曾擔任華視《華視新聞雜誌》節目製作人、《青春週記》、《生活美學》、《感恩一百感謝有你》編導與製作、華視新聞主編,以及製作過許多紀錄片及廣告的經驗

 


林玉山(1907-2004

    畫家林玉山,1907年出生於嘉義美街,本名英貴,號雲樵子、諸羅山人及桃城散人。畫藝之啟蒙,受到幼時家中聘請的民間畫師影響,自小展露出繪畫的天分。

林玉山早年的家庭背景及師承,交融了民間畫師與文人畫家的角色。十九歲負笈東瀛,留學東京川端畫學校,開始接受完整的專業美術教育。一年後暑假返臺期間,參加第一回臺灣美術展覽會即獲入選,並與郭雪湖、陳進同被譽為「臺展三少年」,自此崛起畫壇。1935 年,二度赴日深造,建立了個人風格。林玉山在藝術學習過程中包含了來自於民間和學院的多方養分,加上以寫生為基礎的創作脈絡,使他逐漸養成對事物的敏銳觀察力,因而無論是人物、花鳥、山水、畜獸、蟲魚等等題材皆能得心應手,不管是早期的《水牛》、《蓮池》或是晚近的風景寫生和動物速寫,都表現出畫家對於客觀對象和主觀心緒的高度融合和描繪能力,可說是一位「全方位」的創作者;除此之外,林玉山的速寫作品也經常為人稱道,特別是對物像動態的描寫尤為精準,不同於陳進和郭雪湖在膠彩領域的堅持,林玉山後半生的作品反而以水墨媒材為主。

光復初期時,林玉山擔任省立嘉義中學美術教師,1951 年轉往師大美術系執教,直到退休,一直都在教育界。「寫生」的觀念,始終是林玉山創作的源頭與鼓吹的信念,不僅實踐於畫中,亦常在其文章中提及。他不論在藝術成就或風骨上均受眾人景仰,學子遍及各地,影響相當深遠。

 

導演介紹

許中熹

輔仁大學社會學系畢業,有二十多年電視攝影與導演經驗,曾任傳播公司助理、攝影、執行製作、華視攝影記者、電視節目攝影、導播、紀錄片導演、獨立製作人,現為獨立攝影工作者、專業紀錄片導演。2007年《看見3952》與2013年《遇見大山女孩》獲得台北市記者公會社會光明面電視新聞報導獎以及獲得《樂生拆遷爭議系列報導》入圍卓越新聞獎、《前進越南看到愛》獲扶輪公益金輪獎,也曾參與國史館《破曉時分:抗戰勝利與受降》紀錄片製作、擔任近代史《民國名媛》、《民國先生》一系列人物紀錄片編導與攝影以及華視《記錄台灣》、公視《我們的島》紀錄片攝影與編導。

 


陳進(1907-1998

陳進,1907年出生於新竹縣。是光復前臺灣著名畫家當中唯一的女性。她中學時期美術成績優異,得到當時任教於第三高女﹝即今中山女高﹞的日籍美術老師鄉原古統的賞識,畢業後並接受老師的建議,遠赴日本考入東京女子美術學校就讀。1927 年,以一年級的三件學期作品《姿》、《罌粟》、《朝》參加第一屆臺展東洋畫部,均獲入選。並與林玉山、郭雪湖共獲「臺展三少年」之美譽。

陳進執著一生,對藝術的追求與忠誠,可以遠溯到她年輕的時代,那種一絲不苟、求真、求善、求美的工作態度,一直延續至今。她無悔地不懈於藝術創作,以其細膩獨到的慧眼,仔細觀察周遭的人、事、物,並反映在她畫筆之下。綜觀陳進在繪畫上的表現,其描繪題材、表現手法與美學觀點,實未有太多轉折,雖偶有風景寫生或靜物小品,大部分作品仍以人物、特別是仕女為主,無不流露出溫柔婉約的女性氣質與閒靜自適的閨閣情調,其所在意的,是物質性的、裝飾性的展現,對於人的思維、人的性格並沒有太大興趣,其精采處在人的姿態樣貌和身邊的擺設,這在陳進30年代的代表作如《合奏》、《悠閒》、《化妝》中都可清晰得見。

陳進在描繪上的精雕細琢,最能在婦女身著的織錦綢緞、家具屏風的鑲嵌螺鈿、首飾器物的華麗裝飾……的描繪上展露無遺,那超凡脫俗、絕塵世外的理想美,真切的反映出陳進的家世淵源和藝術思想、其絕美清豔的風格,作為日治時代上流社會生活品味的典範,當之無愧。

導演介紹
 

世新大學廣播電視學系畢業,為資深電視節目與廣告製作人、編導。有二十多年媒體工作經驗,曾任復興廣播電台記者、演藝經紀人、EMI唱片經理、電視節目製作人、傳播公司負責人,現為專業影視工作者、廣告與紀錄片導演與網路節目製作人。曾擔任中視<顛覆地球>節目製作人及編導,節目主持人為吳大維、孟廣美,此節目為當時全臺收視率最高的旅遊節目,且該節目也曾入圍電視節目金鐘獎;還有擔任過中視<美食大擂臺>節目製作人,主持人為鍾欣凌、梁幼祥,該節目曾獲頒優良電視節目獎,除此之外,還有擔任台視姓名白皮書節目製作人、華視《寶石的故鄉》節目製作人、天主教博愛基金會、三德善會之公益廣告與紀錄片導演、製作人等。

 


郭雪湖(1908-2012

郭雪湖,原名金火,生於臺北大稻埕。二歲時即喪父,由母親陳氏獨立撫養長大,直到九歲在日新公學校就讀,才被導師發現具有繪畫方面的才華,開始指導他學習藝術。在校期間郭雪湖的美術、工藝才華出眾。畢業後考取臺北州立工業學校,後來發現與志趣不合,就退學在家自修繪畫。十六歲時由母親帶引拜蔡雪溪為師,入雪溪館習藝。蔡師多才多藝,是當時有名的職業畫師。他並為郭氏取名「雪湖」,教授其描繪觀音、帝君等神像及裱褙的技藝,開啟了郭雪湖走向藝術之路的大門。

才華、努力與機運,第一屆「臺展」東洋畫部入選的臺灣人居然是默默無名的三個年輕人林玉山、陳進與郭雪湖。一夕成名,「臺展三少年」的美名不脛而走。影響郭雪湖一生重要的人物還有日籍畫家鄉原古統。郭氏欣賞鄉原的作品,後來相識並建立了亦師亦友的親密關係。郭雪湖的作品彩墨、水墨及膠彩畫皆有,他的作品擺脫了仿古摹古的傳統格局,作品風格明朗而清新,如實地將臺灣亞熱帶鄉土風情表現在藝術創作裏,展現出臺灣本土獨特的繪畫風貌。

正當國內「正統國畫之爭」時,郭雪湖於1964年移居日本,後又定居於舊金山,直到八○年代末本土文化抬頭,才返臺舉辦七十年回顧展等,其畫風典雅與鄉土兼融。他從早年畫作題材以表現臺灣的鄉土風情,而後有中國名勝五十景系列、北美風景五十景系列,將萬物描繪得極其巧妙細膩,而其形象徹底改造,與自創的「重彩淡墨鉤勒法」,頗具有突破傳統的現代感。其重要的作品有《圓山附近》、《南街殷賑》、《新霽》等。

 

導演介紹

許志銘

二十年電視攝影工作者,歷任攝影助理、攝影師、導播、導演等職,攝影與導演(導播)範圍涵蓋戲劇、節目、活動、演唱會、紀錄片、廣告、微電影等,現為專業攝影與獨立導演。曾擔任2017台北河岸音樂季青春舞曲大稻埕情人日活動紀錄片編導、淡水《無極天元宮櫻花季》紀錄片編導、攝影、中油《出磺坑歷史建築修復紀錄片》編導、好消息電視頻道《台灣教堂的故事》紀錄片編導、攝影,以及中國信託《希望篇》廣告導演暨攝影、中國信託團聚日活動紀錄編導、《台灣國樂團》國家音樂廳系列演出活動全紀錄編導,並且擔任金智娟、黃品源、盧廣仲、潘瑋柏、徐佳瑩等演唱會現場導播。

 


李仲生(1912-1984

李仲生被稱為「中國前衛繪畫的先驅」、「咖啡館裡的傳教士」、「抽象世界的獨裁者」,甚至被封為「台灣現代藝術之父」的李仲生,1912年出生於廣東省仁化縣。李仲生曾赴日留學,在「前衛美術研究所」接觸到最先進的藝術思潮,並加入「黑色洋畫會」畫風介於「抽象與超現實」之間。來台後任教台北第二女子中學的李仲生,1950年即展開他在台灣的私人教學生涯,並一本初衷地推廣現代繪畫。

1951年李氏與朱德群、趙春翔、林聖揚、劉獅等於中山堂舉行「現代繪畫聯展」,開啟台灣藝壇「現代」風潮的第一章。這年,他正式在安東街設立私人畫室,孕育了日後畫壇的「八大響馬」(東方畫會),此時,李氏亦積極以文字介紹歐美藝術思潮、評介國內畫展及美術教育等。1955年任教彰化女中至1979年退休,之後在台北「龍門」及「版畫家」二家畫廊同時舉行生平唯一的一次個展,轟動台北藝文圈。

直到逝世前一刻,李仲生未曾放棄私人教學工作,總計李氏在台的私人教學活動長達近三十四年,學生有來自大學、專科美術學校及各階層的美術愛好者,確實人數難以估計,他以獨特的教學方式,引領嚮往現代藝術的青年朋友走向更開闊的世界,他們受李氏啟發式教學的影響,日後多能闖出一番局面,如門生成立之「自由畫會」、「饕餮畫會」、「現代眼畫會」等足見李氏教學之成功。誠如蕭勤封他為「中國現代藝術導師」,乃是實至名歸。

 

導演介紹

陳耀寬

從工商簡介、政府短片、電視節目、電視廣告,一路拍到美商國家地理頻道、微電影、紀錄片,多次入圍金鐘獎。於2001年參與製作之八大電視作品人間有愛、緯來鐵道旅人,首次入圍金鐘最佳攝影師;2007年擔任中視《數位遊戲王》、美商國家地理頻道轄下之紀錄片與節目、華視《莒光園地》專業錄影師。2011-2013年開始參與美商國家地理頻道之紀錄片拍攝至編導工作,如《垃圾寶藏》、《八八風災那瑪夏環保小學》紀錄片。編導廣告有《全民新孕動》、《101快閃》、《白花油廣告》、《新北市形象廣告》、《高雄觀光局形象廣告》、《台鐵形象廣告》、《華碩筆電ASUS廣告》、《藍寶堅尼VX7廣告》、中視《台灣真棒》、《雲林微電影》等。2015-2017年專任國家地理頻道節目宣傳影片攝影師,並擔任多部廣告與紀錄片編導或攝影指導一職,重要作品如寶格麗珠寶、遊戲橘子CF、九族文化村宣導短片、國泰與富邦保險紀錄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