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台灣美術雙年展由徐文瑞與張懿文共同組成策展團隊,以「問世間,情不為何物」為展覽主題,聚焦出四個研究子題——「現代技術的生態:畸零地作為隱喻」、「宇宙的再編織:當代原民現身」、「身體作為戰場:歷史的規訓」與「情為何物:泛靈論的復返」展開討論。2022年台灣美術雙年展,將呈現當代藝術家們如何應對上述這些問題和概念。藝術作品,各自持有不同的、多元的宇宙觀點作為支撐,進行時代的宇宙政治;有別於武斷的現代性給予的無神論、二元論、人類中心主義、進步主義、直線型的時間觀,這類宇宙觀不再是這個展覽和藝術家們所唯一遵從的指令。因為,「問世間,情不為何物」是一個多重宇宙觀的展覽。臺灣的現代化帶來崇尚科學理性的現代教育,然而在現代性的除魅或世俗化過程中,混種的神明信仰與泛靈信仰,持續在現代社會中蓬勃發展,如台灣路邊的土地公、到歐洲街頭巷尾的聖母神像。而神明所擔負的工作,也同樣分攤給除魅的系統,或與這體系共同執行--從醫療、養生、教育、生涯規劃、商業與百工,再到國家治理的技術(如治安監控),構成了泛靈論、跨物種與萬物有靈的精神基礎。找回泛靈論,也讓藝術的精神性重新生根於民間文化。在現代性的除魅信仰之下...
觀看次數:162023-01-032022台灣美術雙年展由徐文瑞與張懿文共同組成策展團隊,以「問世間,情不為何物」為展覽主題,聚焦出四個研究子題——「現代技術的生態:畸零地作為隱喻」、「宇宙的再編織:當代原民現身」、「身體作為戰場:歷史的規訓」與「情為何物:泛靈論的復返」展開討論。當代藝術一直是藝術跨領域創作的前鋒,超越學科知識的界線,不再以單一藝術媒材作為創作實踐的基礎,近幾年來,反而是在表演藝術門類中,出現大量吸收(原住民、漢民族)傳統文化的作品,重新轉化為新的藝術形式,這些使用身體的表演,如口語、吟唱、祭儀等,超越文字語言的邏輯宰制,身體因此成為保存文化記憶的載體。從人類學家馬塞爾・莫斯(Marcel Mauss)「身體技術」、到社會學家米歇爾.傅柯(Michael Foucault)的「規訓」,讓身體成為政治意義創造的場所,而當代數位監控技術的使用,更再次將身體放置在生命政治的核心。在臺灣,從國民健康操、軍訓踏步、現代舞、舞踏等,不同身體技術的發展,背後都有一套相對應的意識形態,這些不同的身體訓練,也暗示了臺灣殖民歷史的多重軌跡,成為當代編舞家探討身體銘刻記憶的參考。也因此,在當代美術館的表演轉向中,既展現了表...
觀看次數:202023-01-032022台灣美術雙年展由徐文瑞與張懿文共同組成策展團隊,以「問世間,情不為何物」為展覽主題,聚焦出四個研究子題——「現代技術的生態:畸零地作為隱喻」、「宇宙的再編織:當代原民現身」、「身體作為戰場:歷史的規訓」與「情為何物:泛靈論的復返」展開討論。在過去四十多年來臺灣的民主化運動,也是原住民族復振運動的過程,原住民當代藝術的發展作為族群復振的一環,新作品揉合當下生活狀況的反思,同時又擷取傳統神話和生態智慧作為概念的泉源。而自九零年代原住民正名運動開始,經歷都市化洗禮的原住民面對著刻板印象,而當代原民現身(Présence indigène)正是在面對這樣協商過程,成為「變成原住民」 的自我認同,以原民現身來表達他們對多重宇宙的編織。而平埔族群的復振運動也和民主化運動同時起步,但卻面臨更加嚴厲的考驗,語言和文化傳統的消失,加上政府政策的偏倚,造成平埔族群劇烈加速度的覆滅狀態,其所遭受的刻板印象、歧視,不亞於已經正名的原住民族。他們被質疑:這些已經變成漢人的熟番,生活樣態幾乎與主流文化無異,為什麼他們要正名變成「番」?今日越來越多的藝術創作者,意識到自身的平埔血脈,或認同於原民現身的歷史命...
觀看次數:132022-12-302022台灣美術雙年展由徐文瑞與張懿文共同組成策展團隊,以「問世間,情不為何物」為展覽主題,聚焦出四個研究子題——「現代技術的生態:畸零地作為隱喻」、「宇宙的再編織:當代原民現身」、「身體作為戰場:歷史的規訓」與「情為何物:泛靈論的復返」展開討論。臺灣從1874年牡丹社事件之後,清朝政府啟動開山撫番的政策,將殖民統治從西部平原擴張至內山和後山,並把工業革命後的基礎設施帶入臺灣。自二次大戰結束後,科技現代性的劇烈加速度,藉由網際網路、飛行器、人造衛星、海底電纜、金融、人工智慧、生化工程、永續農業的發展,建立起整個地球的都市化系統,而台灣的現代化,即是將自身整合至星球都市網路的過程。技術哲學家路易斯・孟福(Lewis Mumford)曾經將這個都市化系統,形容為具有生命力的「巨型機器」(megamachine),而所有的現代人都活在這個巨型機器的生態之中,徹底改辦人與地球、其他物種,以及舊有文化的共生關係。活在交纏著各種生態的生活情境裡,現代人需要建構新的生存智能,一個同時涵蓋自然環境、社會環境與心靈環境的智慧(Felix Guattari) 。由技術演化與資本流動所造成的劇烈加速度,造就...
觀看次數:92022-12-302022台灣美術雙年展由徐文瑞與張懿文共同組成策展團隊,以「問世間,情不為何物」為展覽主題,聚焦出四個研究子題——「垂直城市:畸零地與現代技術的生態」、「宇宙的再編織:當代原民現身」、「身體作為戰場:歷史的規訓」與「情為何物:跨物種與泛靈論」展開討論。本展共邀請32組藝術家參展,展出內容涵蓋錄像、裝置、繪畫、文獻研究、現場表演等等,以及以國美館畸零地現地創作等各種領域的表現形式,追問當代技術生態的宇宙觀:這個由數位物所充盈的自動化時代,「萬物有情」如何重新獲得意義?進一步探討在全新質變的生態系統中,技術對於政治、身體和生活的全面影響及其相關議題。展覽日期:2022年11月5日至2023年3月5日展覽時間:週二至週五 09:00~17:00、週六、週日 09:00~18:00展覽地點:本館102-107展覽室、202-205展覽室、大廳、美術街、美術館內畸零地空間策展人:徐文瑞 Manray HSU、張懿文 I-Wen CHANG
觀看次數:152022-12-09觀看次數:562022-09-26
「做工的人:洪瑞麟與臺灣美術中的勞動身影」總計展出24位藝術家共86組件作品。本次展覽設置洪瑞麟作品專區,以洪瑞麟描繪礦工的作品為中心,突顯畫家對勞動者的長期關照。除洪瑞麟作品之外,本展並規劃20世紀臺灣美術中有關「勞動者」之主題作品區,展出如李梅樹、劉啟祥、張義雄、鄧南光、黃榮燦、朱鳴岡、陳夏雨、席德進、何經泰、關曉榮等23位藝術家的創作,梳理臺灣美術寫實風格之發展,亦呈現國美館豐富的臺灣美術收藏。本次展覽也舉辦多元的延伸活動。例如透過猴硐礦工文史館的協助,邀請退休礦工以自身的經驗故事,為觀眾講述洪瑞麟礦工畫作的工作情境。或與臺中在地的表演團體日出身體劇場合作,從「做工的人」特展為核心概念,發展出以肢體表演為基礎的移動式演出《致:未曾凝視的____》。期待能藉由不同形式的展覽活動,帶給民眾多元的觀展體驗。展覽期間:2022年5月14日 — 2022年8月7日展覽地點:國立臺灣美術館 302展覽室
觀看次數:662022-08-05「揭幕:尋探立陶宛攝影中的認同」,以歷史脈絡為經緯,從認同議題的角度讓國內觀眾得以認識此來自波羅的海的攝影藝術,探討認同與社會現實的問題,攝影技術創作語彙的現代進程,以及呈現多元議題的當代攝影等三大面向。本展覽由三個部分組成,依時序及主題排列為:「認同即現實」、「認同即物件」和「認同即概念」。「揭幕」展示了立陶宛國家美術館豐富且不斷增加的館藏,並輔以藝術家出借的私人收藏。本次展覽雖然在結構上依循時間順序,但其目的並非要有系統地如實再現該國的攝影歷史,而是為了傳達出藝術家從過去至今使用的媒介和聲音之多元。這些藝術家對於認同(國家、群體、個人層面)的概念形成有顯著貢獻,並為認同提供了未來的發展路徑。此展獻給所有在烏克蘭為了自由而奮鬥的人民Photography is perhaps one of the most effective ways to understand a country, place, and culture. It can be the preservation of landscapes and sceneries, a record of major festiv...
觀看次數:882022-04-28觀看次數:2842021-11-08
活動說明及學習單下載
觀看次數:1712021-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