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美術學刊 稿約
一、國立臺灣美術館為推動美術研究風氣,鼓勵更多相關領域研究者投入臺灣美術之研究與書寫,提昇學術研究水準,促進學術交流,特出版《臺灣美術》學刊,歡迎各界投稿。
二、本學刊自111年起改為每年出版3期,於3、7、11月出刊。全年徵稿,隨時接受來稿。
三、徵稿文類分為「學術論文」、「評論」(含藝評、書評),徵求未曾正式刊登之研究書寫,與本學刊徵稿主題或美術史、美學、美術館教育、策展研究、藝術行政、博物館研究、美術評論、專書評論等相關之文稿,均歡迎來稿。
四、近期徵稿主題如下:
期 數 | 刊出時間 | 主 題 | 截稿日期 |
第124期 | 112年 3月 | 地方美術史 | 111年12月31日 |
第125期 | 112年 7月 | 新媒體的跨域思維 | 112年 3月31日 |
第126期 | 112年 11月 | 傳統與轉譯 | 112年 7月31日 |
第127期 | 113年 3月 | 臺灣美術的域外觀點 | 112年11月30日 |
第128期 | 113年 7月 | 性別與情慾 | 113年 3月31日 |
第129期 | 113年 11月 | 藝術文獻與數位人文 | 113年 7月31日 |
主題簡介:
第124期(112年 3月) 地方美術史
近年來,許多縣市接續成立美術館,從新北、桃園、新竹、彰化、臺中、嘉義、臺南到屏東,都新設了官方美術館,被稱為臺灣美術發展中的「第二美術館時代」。而無論是主導這些新美術機構的文化局,抑或美術館本身,都不約而同地出現了整理地方美術史的相關研究案。這股蔚為風潮的政策,為臺灣美術史研究帶來了更多新的契機。新史料的挖掘、出土和對地方美術史的重塑,對整體臺灣美術史研究帶來何種意義和影響?是本期欲以關切的課題。
第125期(112年 7月) 新媒體的跨域思維
近年來,新媒體藝術(New Media Art)的創作內容常結合數位編碼、程式語言、電腦圖形、電子動力、虛擬科技作為表現工具,實踐路徑則從賽博格到生物藝術、通訊設備到互動裝置、身體行為到臨場表演,以及觀念藝術到社會現象等諸多範疇。至今也逐漸擴散至當代媒材研發與跨領域的創意結合,促進了民眾參與、社會交流的全新文化定位。
新媒體的跨域思維成為當代藝術的重要特徵,這種對新媒體的關注不僅是掌握新興技術的具體展現,同時也是對於當下跨域合作的轉向契機。植基於新媒體科技研發應用,創作者透過跨領域合作關係,進而實踐並探索光與空間、互動與裝置、聲響與動作、表演與場域,以及展現一種文化對象和社會活動的徵侯。了解新媒體藝術的多元創作類型與跨域合作生態,讓我們一同探討「新媒體的跨域思維」如何轉進至當代藝術的創新表現,以及如何返照於臺灣在地發展的更多可能。
第126期(112年11月) 傳統與轉譯
在藝術史中,以模仿名家的作品或偉大傳統為學習手法,是一直存在且相當普遍的。艾略特 (T.S. Eliot, 1888-1965) 曾說道︰「所有以往的文學同時又都是現代的,都可以為我們所用。文學的各種當代變種,正是我們今天所處的文化環境的表現。」自古至今,不論是東方或西方,許多藝術家在力求開創獨特面貌之際,都不忘從傳統或典範中擷取靈感,進而用「當代」的視覺語彙將古人或傳統整個翻新與轉譯。關於傳統與轉譯的關係,甚至是文化轉向,都是值得加以深究和探討的議題。
第127期(113年3月)臺灣美術的域外觀點
臺灣美術史的書寫,向來都是由位於臺灣內部的研究者,隨著時代變遷、發展,積累與激盪出其脈動,逐步建構起臺灣美術史的研究現況與多元史觀。即使如此,相對於臺灣內部的研究現況,向來我們往往忽視臺灣外部的觀點,到底如何來凝視著臺灣這塊土地上的美術發展內容、歴程,以及研究課題呢?因此,在此設定「臺灣美術的域外觀點」專題,希望位於臺灣之外的華人、外國研究者,以其專業、觀點與研究經驗,提供臺灣美術研究的域外成果,為臺灣美術史的書寫樹立另一面鏡子。
第128期(113年7月) 性別與情慾
「女性主義」在上世紀80年代初期的臺灣,伴隨著解嚴前的社會悸動,成為諸多弱勢關懷中的議題之一,受到矚目;但在極短的時間之內,就因「平權」的概念,調整為「兩性」的關懷;然而性別的議題,並不僅止於「兩性」,對「第三性」或「中性」的尊重,乃形成更具普遍性的「性別」視野。
歷經近半世紀的發展,「性別與情慾」的議題在臺灣視覺藝術創作的領域中,產生了什麼樣的內涵變遷?或實際映現?是本專輯設定的議題主旨。
第129期(113年11月) 藝術文獻與數位人文
藝術研究依賴文獻出土,臺灣美術發展至今,已累積一定質量,加上檔案與口述歷史,更有相當可觀的成果。量變必然產生質變,資訊科技的發達促發「數位人文」的視野,傳統研究方法與論述形式也因此有重大變革。資料數位系統帶來何種衝擊?對臺灣美術有何影響?理論與實務均值得關注與探討。
五、撰稿原則:
1. 學刊以中文發表為原則。
2.「學術論文」:文稿字數以10,000〜20,000字為原則,並附中英文摘要(中文500字、英文300字為原則)、中英文關鍵字3〜6個,依中英文題目、中英文作者、中英文現職、中英文摘要、中英文關鍵字、正文、參考書目之次序撰寫。
「評論」(含藝評、書評):文稿字數以3,000〜6,000字為原則,依中英文題目、中英文作者、中英文現職、正文之次序撰寫。「書評」對象以近5年出版之專書為原則。
3. 文稿請提供Word檔案,圖片請提供JPG檔案,檔案解析度應具備300dpi以上,圖版規格建議長寬為10×15㎝或3MB以上之檔案。圖說均須註明圖片來源。附圖若為美術作品,圖說應依序標明:作者、作品名稱、創作媒材、作品尺寸(縱×橫 公分)、創作年代、收藏處、圖片來源等。其他附圖依前述圖說要件由作者斟酌處理。
4. 本刊採雙匿名審稿制,文稿內容請勿透露作者身分資訊。請另外註明作者姓名(請用本名)、服務機構、職稱、電子信箱、通訊地址、電話,以便聯絡。
5. 註釋及參考書目格式請參考「《臺灣美術》學刊撰稿體例」,詳見本網頁下方「檔案下載」資訊。
六、稿件格式:
1. 論文正文字體使用新細明體,引文使用標楷體,文稿格式為橫向排列、左右對齊,並註明頁碼(置每頁文末右下角);英文字體使用Times New Roman。
2. 文稿首頁為中英文題目、中英文摘要及中英文關鍵詞。
3. 論文起自次頁,文中段落號碼標寫方式為:一、(一)、1.、(1);參考書目應另起新頁。
4. 稿件列印裝訂順序為:(1)首頁資料;(2)正文(含註腳、圖、表);(3)參考書目。
5. 論文正文word檔內圖檔應壓縮;另附印製用圖檔(高檔,解析度300 dpi以上,含圖檔及圖說)。
七、審查:本學刊具審查機制,委請專家學者進行審查,審稿制度包括初審(含形式審查)、外審與複審三個階段,並經編審會決審通過後,始准予刊登。
八、作者不得一稿兩投,亦不得違反學術倫理或侵犯他人著作權。文中使用之圖、表或照片,請由作者自行取得授權,並註明圖說及出處。
九、文章一經刊用將付給作者稿酬(撰稿費每字新臺幣1.2元計,以20,000字為限,圖片費每幅270元計,以20幅為限),並寄贈當期刊物5本及其文章PDF檔。(自第124期起生效)
十、來稿請將稿件及圖片電子檔寄至編輯部電子信箱:sharonkyh@art.ntmofa.gov.tw;或以A4列印紙本1份、另備光碟1份,以掛號郵寄至403臺中市西區五權西路1段2號 國立臺灣美術館研究發展組《臺灣美術》學刊編輯部收;洽詢電話:04-23723552分機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