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111年度「科技藝術共生計畫」展覽專輯,內容收錄本年度「藝術跨域創作案」及「藝術跨域策展案」等藝術跨域發展計畫成果、「數位科技與視覺藝術跨界創作補助計畫」以及「科技斡旋.亞洲觀點」等國際科技藝術大展成果。
數據在我們身邊川流不息,試著擷取訊號,將其織光化景。數位時代裡,龐大的資料透過分析與整理,以特定的視角,運算並建立秩序後,成為可閱讀的資訊,宛如《駭客任務》救世主尼歐眼中,萬事萬物皆為資訊流。「2023臺灣國際光影藝術節」以「數據光景」為題,討論當代科技藝術發展過程中,數據如何成為支撐與驅動藝術作品的背後根基,並為藝術展演帶來流動與多樣性。透過藝術家:王連晟、張欣語、蔡宜婷、蔡寧、貳進 與404 N.F 六組臺灣藝術家,以及查克・利伯曼(美國)、笠原俊一\神田竜\比嘉了(日本)、尤里・勒赫(烏克蘭/西班牙)\吳秉聖(臺灣)三組國際藝術團隊,將資訊作為驅動創作的燃料,可視化數據,以光或音,幻化成景。「2023臺灣國際光影藝術節」展覽專輯內容收錄本展覽策展論述、參展藝術家及作品介紹、工作坊與國際論壇活動紀錄。
展覽標題「問世間,情不為何物」,典故出自西元十二世紀詩人元好問的「雁丘詞」,其膾炙人口的「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詩句,在此轉變為否定問句,把兒女私情的通俗意涵,轉化為數位技術時代裡對「有情眾生」本性的追問。「情」字,在中文語境中具有多重的意涵:從「心」字根,指涉心的動力,由此衍生出 「情動」、「情慾」、「情緒」、「情懷」等,但是,相對於愛慾之情,在古代形而上學的討論中,「情」還有更深遠的意涵,禮記禮運篇有云:「何謂人情?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弗學而能」,一方面把情視為本性,本然之情;另一方面也顧及性情的動態面向———情之動,而且是不經學習而本來就具有的生命動能。更以此引伸出宇宙中生生不息的動態情勢、情況、實情,所以,作為存在的基本樣態,情境、事情、情狀或情態(state of affairs)等字眼,因此,「情」不是一個可以單位化的存有物,而是在宇宙間森然萬象之中的動態關係,透過展現樣態之差異、強弱虛實之不同,而顯現之為「有情」。「情」的形而上學歷史,也反映在佛教中「有情眾生」概念的演變中,在原始佛教裡,有情眾生(sentient beings, 或梵文的 satt...
1895年出生在臺北的黃土水,是臺灣近代雕塑的先驅者,既是第一代留學日本、學習現代雕塑的美術留學生,更是第一位以作品獲得日本「帝國美術展覽會」(簡稱「帝展」)的臺灣藝術家;黃土水的入選「帝展」,讓日本人擺脫了長期認為殖民地的臺灣人只有體力而沒有智慧的刻板印象,更激勵了臺灣人以「文化向上」建立自我尊嚴的民族自信心。蕭瓊瑞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名譽教授
霍剛一生所堅持的現代抽象繪畫,與李仲生的激切神祕,或同門師兄弟的爭奇鬥豔相當不同,他一貫保有靜謐和諧、冷靜中有熱情的結構、造形與色彩,反映一種純粹而堅定的創造信念,在風雨飄搖的美術運動與離鄉背井的孤獨寂寞中,已然樹立清新自如、有如中流砥柱般剛正不阿的文人氣節。白適銘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教授兼系主任
在夏陽所創造各種表現式筆觸的「毛毛人」之中,無論何種主題的人物,在他的作品中,都缺少明確的形貌。對夏陽而言,人類的日常生活、情節不是重複便是雷同,個人角色的扮演,經常不是荒誕的,就是被動的。無論晃動趕路的紐約行人,顫動的古代中國帝王神仙,夏陽集中表現出人生虛無存在的嘲諷和無奈。據此,他的作品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與啟發性。謝東山 畫家、臺灣藝術史學者
洪根深以歷代家學淵源的深厚人文素養為底氣,師法古今各家書畫家,詩、文、書、畫無一旁廢,透過日復一日從不停歇的勤奮實作中,深耕個人創作卓然有成。《黑畫》、《繃帶》等風格獨到的系列佳構,他人難以駕馭,在他筆下卻信手拈來,墨分五色大放七彩琉璃光。謝佩霓國際藝評人協會臺灣分會理事長
吳昊對現代繪畫的觀點並非主張全盤西化或走上抽象形式一途,亦非新舊悖論,而是強調學習西方藝術的創意與自由,「有現代精神性的,才是現代畫,更能發揮傳統的思想和民族性」。除具懷舊趣味的人物、花卉與民俗題材,《南門機場版畫系列》描繪眷村地景,記錄了戰後臺灣獨特的多元文化現象,顯現在現代化衝擊下新舊交織、既衝突又熱鬧的特殊臺灣風景觀。廖新田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教授
終其一生秉持一貫的信念與執著,前輩畫家李梅樹(1902-1983)堅持以寫實主義的風格關注描繪臺灣土地、人民,為臺灣美術史上寫實主義風格的代表畫家。李梅樹出生於臺北三峽,除了獻身藝術,亦熱心投入地方公益事務與美術教育,擔起籌畫重建三峽祖師廟之任務,其藝術活動與社會服務實踐緊密連結。本展與李梅樹紀念館合作,展出百餘件作品,並輔以畫稿、速寫、照片及文獻,重新回顧其一生畫業。以「印象三角湧」、「熠熠榮光」、「擘劃祖師廟重建」、「流光一刻日常紀實」、「縱橫之間交輝」、「疊疊生發」六大子題,分別探討風土、家庭、師長同儕等李梅樹藝術的創作脈絡、題材與風格特色,呈現李梅樹畫筆下映照鄉里、真情紀實的本土臺灣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