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專輯收錄「物種倫理再思考:2020台灣美術雙年展論壇」專文共4篇,以及「2020 台灣美術雙年展藝術家暨策展人座談會」共10場現場活動紀錄。藉由學者與藝術家的發表與主題討論,延伸「禽獸不如:2020 台灣美術雙年展」展覽主題的詮釋與回應,凝聚大眾對於物種、環境議題的理解與關懷,進而思考人與物種如何共同面對未來的挑戰與共生的可能。
為推動臺灣美術研究風氣,提升美術史研究的能量,並凝聚對臺灣美術價值與認同的共識,國立臺灣美術館規劃辦理「2021臺灣美術經典講座暨新秀論壇」,以達到培育人才、拓展美術研究範疇、促進學術發展與交流之目的。 本論壇由國立臺灣美術館與中部各大專院校合作規畫辦理,分為「經典講座」與「新秀論壇」二部分。「經典講座」邀請國內美術研究之專家學者進行專題演講,希冀使青年學子汲取講者之治學經驗,學以致用;「新秀論壇」採全國公開徵稿形式,經審查通過後之論文,邀請於本論壇進行簡報發表及海報發表,並將簡報發表者之研究成果收錄於論文集,以鼓勵青年研究者持續精進與拓展學術研究視野。發表類別分為「藝術史與藝術評論組」、「博物館學與策展研究組」、「創作論述組」、「視覺藝術教育組」、「設計研究與應用組」五項主題。
本文集為「108年科技與新媒體應用於藝術藏品研究計畫」 及「相生共和–2019數位科技與典藏藝術國際論壇」之成果匯集,編輯製作成冊藉以推廣國內外博物館、美術館科技應用之發展與創新。國際知名的專家學者及國外AR/VR公司,與大眾分享他們的研究分析、展演成果與實際案例,從多角度探討文化場館內科技應用與未來可能性。
本年鑑收錄2020年科技藝術共生計畫之「數位科技與視覺藝術跨界創作補助計畫」、「數位藝術人才國外駐棧創作計畫」、「對稱性破缺–超科學.藝術展」等計畫相關成果。
2019全人文化近用與社會共融國際研討會,是一個跨領域專業工作者的交流場所。讓博物館、表演藝術場館等文化空間、文化及藝術行政、特殊教育、藝術教育、社會工作、大眾傳播及通用設計…等等領域專家學者能共聚一堂,由不同的專業角度切入,共同探尋文化近用與社會共融發展精進的方向。透過演講、座談、論文發表、實務工作圓桌交流及工作坊的各式活動中,向全球先進學習、分享專業觀點與實踐經驗,祈願能促進不同地域間的理念交換,共同加速全人文化近用與社會共融工作的推展,成為改變世界的柔性力量。本論文集收錄了國外文化近用領域專家之演講內容3篇、研討會發表論文9篇和實務工作圓桌交流案例12篇。
本專輯收錄「2019亞洲藝術論壇」專文共8篇,以及「2019亞洲藝術雙年展藝術家座談會」共6場現場活動紀錄。本專輯內容從「異人」的角度開展與「山」、「海」、「媒介」相關的議題,發掘異人背後所蘊含的不同宇宙觀,呈現論壇發表人及雙年展參展藝術家們如何透過「異人」所衍伸的多重概念,以及與地緣歷史政治的交會關係,打破既有界線與意識形態,開啟對於亞洲不同的詮釋框架與研究方向。
為落實文化部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的「重建臺灣藝術史」政策理念,並提升臺灣美術的研究風氣, 本館自 2017 年起,與中部十所大學院校合作辦理「臺灣美術經典講座暨新秀論壇」,推動執行四年 以來,本論壇已成為深化與創新臺灣美術研究發展的重要搖籃,也是新銳研究者發表論文、交流及切 磋學術理念的年度盛會之一。《2020 臺灣美術經典講座暨新秀論壇論文集》收錄之論文,皆為本屆通過徵稿審查,並於論壇辦 理時經相關領域資深學者提出評論建議後,重新修改、提交之論文全文。論文集分為「美術史論」、 「創作理論」、「美術教育」及「美術設計」四大類別,收錄了來自臺灣北、中、南 10 所大學包括 藝術史、歷史文物、應用藝術、造形設計、視覺設計等不同領域之論文共 16 篇。本年度的論文內容, 不僅呈現發表人在研究議題上發現新問題的活力,也顯示出其各具特色的興趣領域、關懷視野以及理 論實踐的應用能力。
本書收錄「2050,未來簡史─藝術家座談會」、「中華民國第18屆國際版畫雙年展藝術家座談會」與「野根莖─2018台灣美術雙年展策展論壇」與「野根莖─2018台灣美術雙年展藝術家座談會」4場活動之紀錄。透過策展論壇與藝術家座談會,不僅對展覽所欲傳達的理念可以有深入的瞭解,更凝聚與創造關於理解臺灣與世界當代藝術的新思維,也希冀透過將活動內容整理出版,延續相關的討論與思考,並成為藝術發展與藝術史建構的重要養份。
「影像書寫-2018~2019影音藝術對話錄」以「藝術美學」及「社會人文」為主軸,呈現當代影像之豐富多樣性。邀請當代影像創作者、學者專家等不同領域之文化背景與專業人士,從不同角度針對影片提出多元的觀點、詮釋,與觀者對話交流,引發相關議題與討論。